儘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已經越來越流行,一些人仍希望瞭解這對非西方文化群體的學生有甚麼影響。最近在《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就探討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對中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動機的影響。
來自中國東南部兩所學校的394名初中學生組成了研究的實驗組,而來自另外兩所背景相近學校的368名初中學生則組成了對照組。實驗組的老師在兩個月期間,接受了由大學專家提供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培訓,而對照組的老師則繼續使用傳統的教師為中心教學法。在兩個月的培訓前後,研究通過測量學生感知的教師教學行為、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進行評估。在培訓前進行的評估,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表現沒有不同。就後測結果的比較,研究有以下發現:
- 學生認為實驗組的教師比對照組的教師更促進學習、使用了更多的支持性評估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個人化和賦權方面則沒有差異。
- 相比對照組學生,接受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內在動機、預習、專注、參與、回應、外向控制和互動行為。
- 但是,接受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學生,與接受以教師為中心傳統教學的對照組學生在外在動機、功課複習、自主、獨立計劃和管理、以及反思行為方面並沒有不同。
作者於結論表示,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對中國學生於教室內的學習行為,比對他們在教室外的行為影響更大。但是這未必能支持學生成為自主和自我導向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