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的師生關係有助學生的認知、社交和情緒發展。從過往的嚴謹研究中了解有效的策略,對促進正面的師生關係至關重要。最近發表在《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上的一項統合分析,旨在為學校和全班式的師生關係干預計劃辨識最有效和最常見的實踐要素。
這項統合分析回顧了幼稚園至十二年級內的隨機對照試驗或準實驗設計研究。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按訂定的納入標準,辨識了21項研究和13項獨特的師生關係干預計劃。研究由教師報告他們與學生之間關係的28題量表評估了師生關係。
- 整合的加權效應值大小顯示,研究納入分析的計劃對整體師生關係平均有中等程度的影響(效應值 = + 0.26)。
- 作者還重點介紹了兩個具有最大效果的通用程序,包括:Establish-Maintain-Restore(效應值 = + 0.64)和BRIDGE(效應值 = + 0.65)計劃。
除了對計劃進行分析外,作者還探索了不同類型實踐策略的效能:
- 旨在強化師生關係的「預防策略」(效應值 = + 0.22)顯然比在衝突後嘗試修復師生關係的「反應性策略」(效應值 = -0.05)更有效。
- 而且,使用直接實踐的計劃比使用間接實踐的計劃更為有效。最常見的主動直接實踐包括讚美、尊重、投放時間和建立個人關係;最常見的主動間接做法包括建立課堂規則和父母參與;最常見的被動做法包括積極的紀律策略、回饋和獎勵。
為了修復師生關係,教師還可以採用「重新開始」的方法,向學生說:「我知道我們昨日過了艱難的一天,但是我很高興您今天仍在我的課堂上。」最後,研究人員建議把這些策略納入教師專業發展,以培養具有強化師生關係技能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