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iet R. Tenenbaum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統合分析,檢視了來自71項研究有關同儕互動對學習影響的結果。這些被納入分析的研究需包括一個對照組,同儕互動被定義為協力以達成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生小組,亦排除了需運用較正式培訓的方法,例如協作學習或同儕輔導。這些研究大多在美國和英國進行,當中包括七千多名4至18歲的兒童。
這項發表在《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結果顯示:
- 不論性別或年齡組別,與其他學習條件相比,同儕互動能有效促進學習(效應值 = +0.40)。相對地,與成年人個別地進行互動相比,與同儕互動的孩子不會更具效能。
- 小組人數並不會造成影響,結果顯示在包含兩個孩子的小組以及較大的小組中,孩子的學習量皆相同。
- 調節變項的分析指出,相比沒有提供指示,當具體地指示兒童需達成共識時,同儕互動更為有效。
研究團隊於結論指出,儘管同儕互動確實有助於學習,但互動發生的條件和方式大相徑庭,並取決於多項因素調節。他們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如果教師不單只為討論而創造機會,而是讓學生透過商議以達至共識,則可以實現同伴互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