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SEL干預能否緩解中國農村兒童的社會心理困擾?

過去的幾十年,城市化和經濟增長不僅擴大了農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也加大了教育質量的差異。貧困地區的兒童特別容易受到社會心理問題的影響。雖然關於社交及情緒學習(SEL)干預效果的證據越來越多,但在中國農村兒童中很少見到這種干預。Li和Hesketh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檢視學校為本的SEL計劃對中國中部一個貧困農村地區的小學生的效果。兩所學校參與了這項研究,一所干預學校和一所對照學校,最終樣本量為496名2年級到6年級學生(干預組 = 206人)。

研究員於在干預前1週 (T1)、干預後1週(T2)和5個月後(T3)收集自我報告的長處和困難問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 SDQ)和背景資料。SEL計劃主要改編自教育部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SEL資源,旨在提高五種能力: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技巧和負責任的決策。從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干預組的學生在一學期內參加了16次每周90分鐘的課程。該計劃採用了多種形式,包括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藝術活動、講述故事、觀看影片、手工藝和教育遊戲等,並針對不同年齡組的學生來進行定制。

在控制學生的背景資訊和基線分數後,線性混合模型的結果如下:

  • 干預組學生在T2(效應值 = -0.19)和T3追蹤測試(效應值 =-0.19)時SDQ困難綜合得分的改善更大。
  • 具體來說,干預組在T2(效應值 = -0.18)和T3(效應值 = -0.19)的困難行為上,T2的同儕問題(效應值 = -0.19),以及T3的過動症(效應值 = -019)上減少更大。
  • 情緒癥狀、行為問題和親社會行為沒有顯著改善。
  • 與從未或偶爾被言語虐待的兒童相比,干預對減少被言語虐待兒童的SDQ困難具有更大的短期效果(效應值 =-0.21)。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中具有相似的模式(效應值 =-0.24)。
  • 在與母親溝通良好的兒童中觀察到持續效應(效應值 =-0.23)。

作者建議在中國環境下需要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並對學校如何進行SEL計劃提供了一些建議。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Li, J., & Hesketh, T. (n.d.). A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psychosocial difficulties among rural children in central China.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n/a(n/a). https://doi.org/10.1111/aphw.12481Read the rest

評估預防輟學計劃的影響

輟學在美國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2018年,超過200萬名16至24歲的青少年沒有高中文憑,也不再上學。美國教育部為應對這一挑戰而資助的項目包括Peer Group Connection-High School (PGC-HS),這是一項以學校為本的同儕指導計劃,旨在為9年級學生從初中過渡到高中的敏感變化中提供幫助。導師的任務是創建一個支援性的環境,讓學生參與量身訂做的小組活動課程,以應對在轉變中相關的挑戰。該課程強調培養批判性思維、合理的決策、歸屬感、積極的人際關係和動機。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CT)中,該計劃從2016年至2019年的三個學年內實施於北卡羅來納州六所公立高中。共有1,351名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n=680)或對照組(n=671)。然而,在分配到PGC-HS(實驗組)的680名九年級學生中,只有412人符合至少參加14次拓展課時的標準。為了評估該計劃的有效性,研究使用行政記錄和自我報告的數據,分析了關於學校參與度和學業成績的各種學術、行為和非認知成果。

不同的分析方法呈現不同的結果,但有一致的趨勢顯示該計劃可能對停學(-7%)、紀律處分(-5.7%)及學生對學校參與度的看法產生正面影響。劑量分析的進一步支持指出,參與整個計劃也可能與GPA(+0.15 學分)、決策技能和與學業成績相關的同儕規範的改善有關。最後,研究人員提出,儘管所使用的遵從者平均因果效應(complier average causal effect, CACE)方法的統計假設存在局限性,但結果表示了該計劃效用的潛力,特別是對於更積極參與的學生,正如對幾個學術、行為和非認知成果的正面影響所示。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Jenner, E., Lass, K., Walsh, S., Demby, H., Leger, R., & Falk, G. (2023). Effects of cross-age peer mentoring program with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16(3), 473–500. https://doi.org/10.1080/19345747.2022.2130119Read the rest

融合教育對高中生成績的影響

四十年前,《身心障礙者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 IDEA)頒布,規定身心障礙學生應盡可能地被安排在普通課室中接受教育,同時仍獲得適當的服務。

Cole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檢視被安排在融合教育情境中的高中生與被安置在較少融合性情境的類似高中生的學業成績。他們採用傾向分數配對來分析印第安那州的數據,涵蓋了近24,000名在2013年就讀8年級並于2018年畢業的身心障礙學生。

結果顯示,至少80%的時間在普通教育課堂上學習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數學(高出18.4分)和閱讀(高出24.3分)的標準化測試中表現優於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學習較少時間的同儕。此外,與融合教育情境中較少時間的學生相比,在融合教育情境中更多時間的學生參加了更嚴格的課程,因此為大學或職業做好了更好的準備。

作者強調了密切監測學生的重要性,以確保那些能夠從普通教育中受益的學生能獲妥善納入普通教育課程。他們還討論了與這些發現相關的社會公義議題,強調公平獲得共融教育機會的重要性。

 

文獻來源:Cole, S. M., Murphy, H. R., Frisby, M. B., & Robinson, J. (20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 education placement and high school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57(1), 13–23. https://doi.org/10.1177/00224669221097945Read the rest

使用數據辨識不公平等問題

實際地使用研究數據並非易事;相反,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當地決策者除了探討摘要數據之外,並深入研究一系列分析,以顯示特定學生群體的表現和經驗。

WestEd 最近的一份報告為當地決策者提供了關於使用分類量化數據來了解教育差異的重要見解。由於一個總體效應值可能無法反映給特定子組的具體表現,因此按某些特徵(例如種族)將學生子組的量化數據分開,可以更清晰地勾劃出教育決策不平的情況。例如,某種成效是否對所有種族群體中都一致?是否因社會經濟地位而有所不同?是否特別適用於面對挑戰的學生?

該報告聚焦三項測量來識別不成比例問題的,即在教育環境中過度代表或代表不足的學生群體。例如,於一個學區的10%移民學生,與同齡同儕相比,他們被處以留堂的可能性要高30倍。這三項測量抱括:

  • 組合指數(composition index):量度特定學生群體在某學習成果(如留堂)中的比例。該指數有助於我們掌握不同群體在特定學習成果下的代表性。
  • 風險率(risk ratio):量度特定組別經歷某學習結果的比率。該比率讓我們能夠評估某學生群體相對於其他群體在具體學習成果方面的表現。
  • 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這為比較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風險率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量度,讓我們能夠識別學習成果的差異。

了解如何使用這些測量是識別我們學校中的系統性不平等的重要步驟。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Lopez, D., Nabors, A., & Jaobs, J. (2023). Using Quantitative Data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Inequities: An Introduction for Practitioners. WestEd. https://www.wested.org/resources/quantitative-data-to-address-inequities/Read the rest

同儕數學性別定型對數學成績的影響

數學–性別定型是指男孩在數學學習方面天生比女孩更優秀的觀念。Wu及團隊進行了兩項研究,以調查這種性別定型是否可能在兒童的同儕之間傳播,影響他們的數學能力和心理成果。第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教育追踪調查」(CEPS)的數據,這是一項大規模的全國性調查。研究樣本包括來自208個課室的8,029名7年級和9年級學生,學生被隨機分配到每個課室。學生同儕中數學–性別定型的程度是根據每個課室中持有這種信念的學生同儕的比例來量度的(範圍:13.3%-91.9%)。基於學生、課堂和學校效應,固定效應線性模型得出以下結果:

  • 當持有性別定型的同儕比例增加1個標準差(SD)時,女孩和男孩之間的數學成績差距擴大了894 SD,其中女孩得分較低。
  • 具有性別定型的同儕比例越高,男孩的數學成績越高(效應值 = 0.439)。
  • 男孩和女孩的中英文考試成績差距並無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 與男孩相比,持有這種性別定型的同儕比例越高,女孩接受這種觀念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按性別分別檢視持有數學–性別定型的同儕比例時,分析顯示,與不同性別的同儕(效應值 = -1.133)相比,同性別同儕對女孩和男孩之間的數學成績差距(效應值 = -0.656)的影響較小。

第二項研究涉及547名中國大學生,參與者隨機觀看一段五分鐘影片,分別是強調數學成績性別差距的觸發定型觀念影片,或是對照影片。之後,他們的數學和語言技能被測試。男學生在兩種條件下的表現相同。然而,在兩組中,女學生的數學表現都比男生差,且觀看觸發定型觀念影片組的差異明顯更大。

考慮到研究2的結果並未考慮學生之前的數學能力差異,所以我們應謹慎解讀這項研究中一輯短片對數學分數的即時影響。儘管如此,研究1的結果強調了數學–性別定型在兒童同儕環境中可能持續存在潛在危害。作者強調對此問題需給予更多關注。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Wu, S. J., & Cai, X. (2023). Adding up peer beliefs: Experimental and field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peer influence on math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8), 851–862.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31180881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