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不同的缺課原因會對學業成績有不同的影響嗎?

來自蘇格蘭的研究人員通過探索缺課原因對學業成績是否有不同的影響,擴展了關於學生缺課負面影響的現有研究。該研究使用線性回歸來分析來自4,419名具代表性學生樣本的縱向數據。蘇格蘭的學校必須記錄學生缺課的原因。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學生在中學參加的兩項重要測試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

  • 總體缺課以及因假期缺課與成績下降0.03個標準差相關。
  • 曠課或因疾病缺課與成績下降0.04個標準差有關。
  • 因家庭緊急事故缺課與成績下降0.02個標準差相關。

雖然這聽起來可能影響不大,但這實際上代表了蘇格蘭免費校餐系統的學生與不符合資格的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及居於公共房屋和非公屋學生之間差距的四分之一。

作者鼓勵學校針對缺課具體原因來制定支持計劃,以幫助學生彌補學習的損失、感受與學校的聯繫、並獲得他們可能的需要額外外部援助,以達致學業成功。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Klein, M., Sosu, E. M., & Dare, S. (2022). School Absenteeis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oes the Reason for Absence Matter? AERA Open, 8, 233285842110711. https://doi.org/10.1177/23328584211071115Read the rest

統計學習與讀寫障礙的關係

人類具有非凡的能力,可以無意識地察覺和內化來自環境的感官輸入的統計規律,例如頻率、變異性和同時發生的概率。這種能力被稱為「統計學習」,被認為與語言習得有關。不少研究調查了統計學習與發展性讀寫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之間的聯繫(讀寫障礙是一種即使智力正常及接受常規教育也呈學習閱讀困難的情況),然而,結果並不一致。

Lee及團隊進行了一項統合分析,比較了發展性讀寫障礙(DD)的人仕與年齡相符的正常發展(typically development, TD)者之間統計學習的能力差異,並調查了可能影響這種差異程度的各種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統計學習任務範式,包括:

  • 序列反應時間(SRT)任務:測量對隨機和順序排列刺激的反應時間。這是一種隱式學習(或無意識學習),參與者通過僅僅暴露來熟悉嵌入在連續刺激中的重複序列。
  • 人工語法學習(AGL)任務:向參與者展示按未知規則(或語法)排列的字母,數字或符號的序列。該任務評估參與者能否隱式學習序列的規則。
  • 其他範式,例如分割範式、Hebb 學習範式。

這些不同的任務範式測試不同類型的統計結構,每個任務對認知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該統合分析篩選了符合納入標準的49篇文章中的59項研究,使用穩健變異數估計,綜述結果表明:

  • 總體而言,DD組的統計學習能力低於TD組(效應值 = +47),包括兒童(<18歲)和成人(年齡= 18歲或以上)。
  • 對於兒童,較弱統計學習效應值為49(k=34),成人(k=23)則為0.46。兩組效果之間無統計學意義的差異。
  • 在不同類型的統計學習範式任務、感知模式(視覺、聽覺和視聽)和刺激類型(語言和非語言)中沒有發現顯著差異。
  • 然而,語言智力解釋了DD和TD之間的統計學習顯著差異,而年齡或其他認知標示(例如,非語言智商,語音技能)則沒有。具體來說,個別DD人仕具有較高的語言智力,其統計學習能力則較低(β = -0.39)。

結果表明,DD和TD之間的統計學習差異在成人和兒童之間沒有差異。此外,任務範式、感知模式和刺激類型對統計學習差異沒有影響,表明讀寫障礙者較弱的統計學習是不分領域的。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統計學習和閱讀模型,可作進一步測試。

注:k = 研究數量。

 

文獻來源: Lee, S. M.-K., Cui, Y., & Tong, S. X. (2022). Toward a model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reading: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4), 651–691.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211073188Read the rest

SEL計劃對中國小學生的影響

Shi和Cheung最近進行了一項準實驗研究,以評估作者根據「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ASEL)框架而開發和編寫的社會情緒學習(SEL)計劃對中國小學生的影響。參與者來自中國北方一所小學8個五年級教室(4為干預組,4為對照組)的366名學生(男孩=197)。成果指標包括社會情緒技能的五種能力,即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長處與困難問卷(SDQ)量表用於識別兒童行為,情緒和人際關係的長處和困難。所有量表均以自我報告問卷評估。

干預組的學生在2021年秋季學期參加了12節40分鐘的課程。在控制了基線分數和學生特徵後,多變量共變異數分析(MANCOVA)的結果顯示:

  • 與對照組的學生相比,干預組的學生在自我意識(效應值=+0.37)、人際關係技能(效應值=+0.25)和負責任的決策(效應值=+0.25)方面得分顯著更高。
  • 在自我管理(效應值 = +0.17)和社會意識(效應值 = +0.17)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 干預組學生的行為問題明顯較少(效應值= -0.24)。
  • 在調節因素方面,基線自我意識較低的學生在提高自我意識方面受益更多。
  • 在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之間沒有發現顯著的效果差異。

儘管干預期較短,這項研究提供了證據證明基於CASEL框架的SEL課程在中國背景下具有應用價值。此外,以學校為本的SEL可能是提高學生社會情緒技能和減少行為問題的一種具潛力的方法,因為它是因應中國文化而開發和實施的。

 

文獻來源:Shi, J., & Cheung, A. C. K. (2022). The impacts of a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https://doi.org/10.1007/s40299-022-00707-9Read the rest

青少年男孩的讀寫能力比青少年女孩更差嗎?

讀寫能力是學生學業成就和社會參與的基礎。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十幾歲的男孩的讀寫能力成績比十幾歲的女孩差。Borgonovi最近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兩項低風險的國際大規模評估,以確定性別差距是否存在於這兩項評估中,以及這些差距與哪些因素有關。

該研究比較了廣泛使用的兩項低風險評估分別為,以學校為本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和以家庭為本的國際成人能力評估計劃(PIAAC)。在這兩項評估中,檢示了進行這兩項評估的國家中15至17歲青少年的個人層面數據,以調查和比較讀寫能力的性別差距。研究發現,這兩項評估顯示了不同的讀寫能力性別差距估值。在PISA中,男孩的表現顯著低於女孩,但在PIAAC中,沒有發現性別差距。性別差距的差異與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動機差異有關,這些差異由選擇參與者方法、評分方法、測試長度、實施模式(即基於電腦或紙筆測驗)、文本類型以及完成評估任務所涉及的認知過程所形成。因此,在開始重大政策改革之前,若要確保男孩發展讀寫能力,必須檢示評估方法是否適當和全面,以反映男孩可能在讀寫能力哪些方面更精通,最重要的是,評估是否鼓勵男孩展示他們所知道的和所能做的事情。

 

文獻來源:Borgonovi, F. (2022). Is the literacy achievement of teenage boys poorer than that of teenage girls, or do estimates of gender gaps depend on the test? A comparison of PISA and PIAA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4(2), 239–256. https://doi.org/10.1037/edu0000659Read the rest

自主學習和閱讀理解

不少自主學習策略已被發現於不同領域對學業成績有正面幫助。針對這些發現,Nuñez及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以評估名為「彩虹計劃」的干預措施之效用,計劃採用故事「黃色的考驗和艱難」(Yellow’s Trials and Tribulations)進行配對閱讀與寫作的活動。干預包括引導學生完成有關角色的活動,這些角色必須使用自主學習策略來推進故事發展並實現他們的目標。

研究參與者是西班牙國家資助和特許學校的3年級和4年級兒童。當中18個班級被分配到干預組(N = 403),16個被分配到如常教學對照組(N = 355)。干預組教師參加了四次3小時的專業發展課程,重點是將自主學習策略融入閱讀理解教學中。研究人員隨機審查課程以評估實施精確度,發現教師根據既定程序實施干預的準確度達87%。干預組學生參加了12週的1小時干預課程。

研究發現,干預組在自主學習(效應值=+0.77)和閱讀理解(效應值=+1.21)方面優於對照組。研究發現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把後設認知策略的明確教學融入教學內容中,以提高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學業成績。

 

文獻來源:Núñez, J. C., Tuero, E., Fernández, E., Añón, F. J., Manalo, E., & Rosário, P. (2022). Effect of an intervention in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 study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regulatory activity. Revista de Psicodidáctica (English Ed.), 27(1), 9–20. https://doi.org/10.1016/j.psicoe.2021.09.001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