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幼童會偏袒男孩嗎?

一項於《American Psychologist發表的新研究檢視在需要智性技能的工作或活動中,針對女性及女孩的偏誤實證。

Andrei Cimpian 進行了三項實驗以尋找性別偏誤的實證,以及其於發展上的根源。在開始的兩項實驗中,研究要求超過1,150名參加者就一份工作推薦一名人士。結果顯示當工作介紹提及智性的技能時,較少參加者會推薦女性(只有43.5% 受推薦者為女性),而當工作介紹沒有提及智性的技能時,則有50.8% 受推薦者為女性。

在第三項實驗中檢視在智能上具挑戰的活動中,兒童會否更偏好男孩。研究招募了來自美國中西部一個小城市的五至七歲的兒童(192名),教授他們參與一項團體遊戲,研究團隊向其中一半兒童表示遊戲是設計給「十分、十分聰明」的兒童參與,其餘一半的兒童則沒有收到這訊息。隨後,研究團隊要求兒童在六個他們不認識的兒童中(三個男孩、三個女孩),選擇三個作為他們的隊友。研究結果為:

  • 在一開始,兒童會按自己的性別選擇隊友(女孩會選擇其他女孩,而男孩會選擇其他男孩。)
  • 然後,而第三個選擇回合中,相比起對照組(53.4%女孩被選擇),被告知遊戲是設計予聰明兒童的組別,變得較不會選擇女孩去參與(37.6%女孩被選擇)。
  • 在各個選擇的回合,女孩都較少選擇其他女孩和他們一起參與遊戲,尤其在被告知遊戲是設計予聰明兒童的組別中。

作者認為結果揭示了一項在智性被認為是必需特質的情境中,對女性及女孩的早期可能偏誤。


文獻來源: Bian, L., Leslie, S.-J., & Cimpian, A. (2018). Evidence of bias against girls and women in contexts that emphasize intellectual abi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73 (9), 1139-1153.Read the rest

檢視學校中「復和實踐」的成效

由蘭德公司的Catherine H. Augustine及其研究團隊撰寫的新研究簡報,檢視了一項於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公立學校進行之「復和實踐」計劃評鑑的結果。復和實踐被描述透過包容及非懲罰式的方式,回應衝突及建構社群。透過「SaferSanerSchools」全校改變計劃,匹茲堡的公立學校實施了三項實踐,計劃主要的元素包括:

  • 陳述情感:對他人的具體正面或負面行為,表達個人的情感
  • 小型的即時討論:透過問與答,迅速解決涉及兩人或以上、嚴重性較低的事件
  • 公平的過程:以一系列透明的措施,創造開放的溝通渠道,確保人們認同他們的感受及意念都有被考慮,並促進一個健康的社群,在決策過程中尊重待人,以令他們感到過程是公平的,無論決策結果為何。

研究團隊於2015年6月及2017年6月期間,於44所匹茲堡的公立學校進行了隨機控制試驗,收集的資料包括觀察紀錄、問卷調查、訪談、以及從區、縣收集的行政數據。

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 復和實踐在減低匹茲堡的公立學校學生留級率上取得成功。
  • 在小學學生、非裔美國學生、來自低收入的家庭的學生、及女學生之間,復和實踐減低留級率的用更大。
  • 復和實踐並無提升學術成果,亦沒有減低初中學生的留級率、及因暴力事件的留級。

整體而言,研究團隊總結復和實踐是有潛力的,尤其對希望降低留級率的小學而言。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Augustine, C. H., Engberg, J., Grimm, G. E., Lee, E., Wang, E. L., Christianson, K., & Joseph, A. A. (2018). Restorative Practices help reduce student suspension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Read the rest

行為獎勵提升英國成績稍遜學生的考試成績

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希望提升學生努力及於學校投入的行為獎勵,對成績稍遜學生有更好效果,他們因而在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GCSE,一項學生於英國中學階段完結時應考的高風險則試)有比預期更好的表現。

由市場及公共組織中心主任Simon Burgess帶領進行的這項計劃涉及來自63所學校的10,000餘名十一年級(英國義務教育的最後一年,學生將會在同年應考GCSE;香港學制:中五)的學生參與。計劃於英格蘭最貧窮的社區招募參與學校,將其隨機分派至「金錢獎勵干預組」、「非金錢獎勵干預組」或對照組。於獎勵干預組的學生,不論測驗成績等成果如何,他們每半個學期會按例如出席率、行為品格、家課、堂課等付出得到不多於80元英鎊的現金獎勵金錢獎勵為每半個學期。非金錢的獎勵則是讓學生有機會參與一個高價值活動,活動舉辦地點由學校及學生共同決定,例如一項體育競賽活動或者到主題公園旅遊。

研究團隊希望發現獎勵會改善學生的努力及投入程度,以致他們的GCSE表現有所提升,即使考試結果本身不會帶來獎勵。分析發現:

  • 整體而言,金錢獎勵或非金錢獎勵對學生成績的效果都為低,對考試表現有正面而小的效果,但效果於統計學上不顯著。
  • 然而,在GCSE預期成績低的學生之間,干預組的學生比對照組學生取得較佳分數,金錢獎勵比非金錢獎勵的效果更強(尤其是科學科)。
  • 對已經預期能穫得好成績、及已經在學校付出努力的學生,獎勵不會造成多少分別。

作者指出聚焦地向落後學生的特定群組提供獎勵,可能會對他們的表現造成顯著的影響,有助收窄成就差距。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Burgess, S., Metcalfe, R., & Sadoff. S. (2016).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 to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centives in education: Field experimental evidence using high-stakes assessments (Discussion Paper 16 / 678). University of Bristol. Read the rest

課堂的發言有助數學、科學及英語學習

英國教育捐贈基金會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一項培訓教師提升及監控課堂發言質素的干預計劃,對小學生英文科、數學科及科學科的測驗成績有正面影響。

七十六間弱勢學生比例高於平均的小學參與了這項「對談式教學」(Dialogic Teaching)干預計劃的隨機控制試驗。計劃希望透過改善課堂發言的質素,以提升學生的投入、學習及成績。來自38間學校的2,493位五年級學生(香港學制:小五),及每校一位教師顧問會得到資源支持並接受計劃提供的培訓。隨後,計劃於2015/16學年的秋季及春季學期期間對這些學校實施干預。另外,對照組中來自38間學校的2,466位學生則會繼續其日常教學。干預結束後,學生於英文科、數學科及科學科進行測驗。結果顯示:

  • 與沒有接受干預的對照組學校學生相比,接受干預學校的學生於英文(效應值 = +0.16)、科學(效應值 = +0.12)及數學(效應值 = +0.09)所量度的主要成果中有更好表現。
  • 對領取免費學校午餐的學生,干預計劃對他們數學(效應值 = +0.16)有更強的影響,但對英文(效應值 = +0.12)及科學(效應值 = +0.11)的效果則相若。
  • 教師表示計劃對學生的投入及信心都有正面效果,而且參與的學校大體上都對干預高度評價。

然而,部分教師認為必需多於兩個學期的時間,才能把「對談式教學」的方法融入到他們的課堂。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Jay, T., Willis, B., Thomas, P., Taylor, R., Moore, N., Burnett, C., …& Stevens, A. (2017). Dialogic Teaching : Evaluation report and executive summary. London: Education Endowment Foundation.Read the rest

較少編排,帶來更好成果?

一項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時間較少受編排的兒童,能更好達成他們自行設定的目標。

研究的其中一部分對70位6歲兒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內容有關他們孩子的每日、每年及典型的日程。隨後,按此前對兒童餘暇時間進行的研究所用之分類方法,研究人員把兒童活動分類為「較多被編排」或「較少受編排」。於他們所用的分類系統中,具編排的時間定義為於學校以外,參與由成年人組織及監管的活動之時間(例如鋼琴課、有組織的足球訓練、社區服務、進行家課等)。較少受編排的活動包括獨自或與他人進行的自由遊戲、外出社交、觀光、閱讀或媒體時間。研究評估了兒童的自我導向執行功能(亦即獨自設定、達成目標的能力)和口語流暢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

  • 兒童花愈多時間於較少受編排的活動上,有愈好的自我導向執行功能。
  • 相反,兒童花愈多時間於較多被編排的活動上,他們的自我導向執行功能愈差。

研究團隊強調,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時間運用與自我導向執行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但他們並無證明受編排的時間多少會導致自我導向執行功能的變化。研究團隊曾考慮進行縱向研究,追蹤參加者一段時間,以解答因果關係的疑問。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Barker, J. E., Semenov, A. D., Michaelson, L., Provan, L. S., Snyder, H. R., & Munakata, Y. (2014). Less-structured time in children’s daily lives predicts self-directed executive function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doi:10.3389/fpsyg.2014.00593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