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伴讀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就由成年人與兒童一起閱讀的伴讀(shared book reading),一項由Claire Noble及其研究團隊進行的統合分析檢視了伴讀支援計劃對兒童語言技巧的影響,以及這些計劃對不同的學習成果變項、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兒童、及於不同的研究設計中,會否都同樣有效。

統合分析包含了54項由1989年至2017年間進行的研究,共包含316項效應值,及5,569名參加者。其中九項研究報告了接續的效果。一般而言,參與研究的兒童通常為7歲或以下。

結果顯示:

  • 雖然伴讀對語言發展有影響,但對比之前進行的統合分析,是次研究發現的效應值較小(效應值 = +0.23)。
  • 對照組的種類亦對效應值具調節作用。當與主動控制的對照組比較時,效應值接近為零(效應值 = +0.04)。
  • 此外,統合分析亦指出於不同的語言學習成果之間的差別微小,社經背景並沒有效果,接續的效果亦近乎為零。

然而,考慮到統合分析包含的許多研究都只進行了少量干預,研究團隊亦警告,不應因此作出「伴讀計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沒有確切影響」的結論。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Noble, C., Sala, G., Lowe, M., Lingwood, J., Rowland, C. F., Gobet, F., & Pine, J. (2018, October 14). The impact of shared book reading on children’s language skills: A meta-analysis. https://psyarxiv.com/cu7bk/Read the rest

以電腦支援合作學習

就以電腦支援的合作學習(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效用,Juanjuan Chen及其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統合分析

研究團隊運用了425項於2000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實證研究(全都採用了控制實驗設計,或準實驗設計),辨識數項主要特質進行探究,包括合作本身的效果、在合作期間運用電腦的效果、於過程中運用額外學習科技的效果(例如視象會議、與團隊成員分享視覺資料)、及其他策略(例如課業及同儕回饋)的效果。

合作學習能夠正面地影響:

  • 知識增益(效應值 = +0.42)
  • 技巧掌握(效應值 = +0.62)
  • 學生對學習經驗的觀感(效應值 = +0.38)

當合作學習結合電腦後,正面地影響:

  • 知識增益(效應值 = +0.45)
  • 技巧掌握(效應值 = +0.53 )
  • 學生對學習經驗的觀感(效應值 = +0.51)
  • 小組的任務表現(效應值 = +0.89)
  • 社交互動(效應值 = +0.57)

最後,當在實施以電腦支援的合作學習期間,運用額外學習科技,亦會正面地影響知識增益(效應值 = +0.55),及策略運用(效應值 = +0.38)。


文獻來源:Chen, J., Wang, M., Kirschner, P. A., & Tsai, C.-C. (2018). 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computer us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supporting strategies in CSCL: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6), 799–843. Read the rest

於美國,移民的兒童會較大機會選擇STEM事業嗎?

一項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新研究指出,移民的兒童在高中及大學會學習較多的數學和科學,換言之,他們亦有更大機會選擇STEM事業。

Marcus Rangel 及Ying Shi運用了具全國代表性的美國數據庫,包括2010-2016期間的美國社區調查、全國青少年健康長期研究、全國大學畢業生調查, 檢視了 286,000名以上在美國國外出生、並於16歲前移居美國兒童的成長軌跡。

他們發現:

  • 在美國出生的兒童大約有20%的大學生主修STEM科目(包括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
  • 然而,在美國以外出生的兒童比例更高,大約有36%的大學生主修STEM科目,尤其是在10歲以後移居美國,而且來自非英語系國家,或並非北歐等母語與英語語法類近的國家。
  • 10歲以後移居美國的兒童,比起於英語相關的課堂,他們於數學相關的課堂取得多20%的學分。這集中點在大學中繼續,令他們隨後追求STEM領域中的事業職涯。

作者們指出,來自母語與英語不相近國家的年長兒童,或許會選擇需較少語言技巧的科目,並倚靠於技巧較為熟悉的科目,例如數學或科學。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Rangel, M. A., & Shi, Y. (2019). Early patterns of skill acquisition and immigrants’ specialization in STEM care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 484–489. Read the rest

在數學取得成功的原則

英國的教育捐贈基金會發表一項隨機控制試驗結果,指出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原則,有助提升他們的數學成績。

「數學思維」計劃(Mathematical Reasoning)課堂聚焦於學生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原則,並涵蓋例如數位值,加法及減法的相反關係等數學原則。一百六十間英國小學參與了試驗,被隨機分配接受「數學思維」計劃的課堂,或者成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學校於來年有機會參與計劃。干預組的教師在十二至十五週期間,向小二的學生(香港學制:小二)於日常數學課的其中一部分教授有關課程。作為計劃的支援,學生可在學校或家中進行相關的線上遊戲。

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的團隊進行了獨立的評鑑,他們發現:

  • 與其他學生比較,參與計劃的學生在數學成績上錄得小而統計學上顯著的效果(效應值= +0.08)。
  • 計劃對合資格領取免費午膳的學生效果相同。
  • 一些證據亦指出計劃對數學思維有正面的效用。

作者指出計劃大體上為學校所接受,雖然在部分缺乏必要的資訊科技工具或教學助理的學校之間,計劃的實施未必能符合設計原意。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Stokes, L., Hudson-Sharp, N., Dorsett, R., Rolfe, H., Anders, J., George, A., …& Munro-Lott, N. (2018). Mathematical Reasoning: Evaluation report and executive summary. London: Education Endowment Foundation.Read the rest

家長對數學的焦慮會對他們孩子的數學成績構成負面影響嗎?

一項於《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發表的研究指出,一款數學干預手機應用程式或許有助估計家長的數學焦慮(math anxiety)與他們孩子於小學早期數學成績之間的負面關係。

研究團隊追蹤了587位來自芝加哥地區40個課堂的學生,由他們一年級時追蹤到三年級(香港學制:小二至小四)。於他們就讀一年級時,學生及其家庭被隨機地分派,收到一部預載數學手機應用程式的平板,或者一部預載類似閱讀應用程式的平板。

家長亦需填答一份問卷,以評估他們對數學和閱讀的一系列態度與行為,其中運用了數學焦慮等級量表評估數學焦慮。於一年級的學期完結時,他們完成第二份的問卷,其中以取自全國性標準測試的問題評估孩子的數學成績。結果顯示:

  • 於三年級的學期完結時,在收到閱讀應用程式平板的對照組中,被評為數學焦慮家長的孩子比起沒有數學焦慮家長的孩子習得更少數學,學習量的差別約為五個月。
  • 然而,這情況於收到數學應用程式平板的干預組中有所不同。被評為數學焦慮家長之孩子與沒有數學焦慮家長之孩子的學習進度相若。

這些結果顯示家長的數學焦慮與孩子的數學成績有負面的關連,於干預組中觀察到的負面關係減弱,源於家長態度的轉變。研究團隊總結,當家庭成員一起使用數學手機應用程式,家長對數學的態度得以轉變,他們亦能把自己的數學焦慮分離於子女的數學學習。


文獻來源: Schaeffer, M. W., Rozek, C. S., Berkowitz, T., Levine, S. C., & Beilock, S. L. (2018.). Disassoci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math anxiety and children’s math achievement: Long-term effects of a math app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 (12), 1782-1790.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