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我們應該在讀寫教學上進行差異化教學嗎?

一項最近出版的統合分析探討了適異性教學對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影響。適異性教學即是指教師「根據每位學生於準備程度、學習背景和興趣方面的差異,修改教學內容、過程、及/或成品」,這些修改可以在教學前預先設計,或於教師回應學生學習時有機地發生。教學可透過調整內容(學生學習的內容)、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或成品(學生如何展示學習方式)進行適異化。這項統合分析嘗試系統地檢視普通教師於平常的課堂(第一級)進行適異性教學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有因素能解釋效能上的分別。

這項回顧共納入18項研究,結果如下:

  • 所有研究都在理解(效應值= +0.09)和文字閱讀(效應值 = +0.20)上錄得正面的顯著結果,但對於流利度或詞彙量則沒有顯著影響,但這可能因為評估這些結果的研究數量有限。
  • 另外,作者亦展示了適異性教學對寫作結果有大幅度的影響,但鑑於研究數量較少並且依賴研究人員制定的測量方法而非標準化測試,應謹慎解釋這些結果。

還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三種方法(個別化學生教學、全校式閱讀增潤模式、綜合課程模式/威廉與瑪麗文科課程)進行了一項或以上的效能研究。雖然指導閱讀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但並沒有研究可以滿足統合分析的納入標準。整體而言,這項統合分析強調了在基於證據的方法的支持下,教師進行適異性教學的潛力。

 

文獻來源: Puzio, K., Colby, G. T., & Algeo-Nichols, D. (2020). Different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Boondoggle or best practi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3102/0034654320933536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