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一項情感的工作,人們會期望教師於工作中保持適當的情感表達。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情緒上的工作要求也可能令教師得益,這視乎教師如何使用適當的情緒勞動策略,包括表層扮演(surface acting),深層扮演(deep acting)和真情流露(expression of naturally felt emotion)。在《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上發表的一項統合分析全面地探討了教師使用情緒勞動策略與不同因素(就工作特徵和個人特徵而言)與結果(就倦怠和工作滿意度而言)之間的關係。
被納入分析的研究必須需符合一定條件,包括需為以英語撰寫的量性研究、必須在學校環境中使用純粹學校教師的樣本進行、並要報告至少一個相關係數。分析包括來自85篇文章的86個獨立樣本,總共包括33,248名教師。分析說明了情緒勞動策略與倦怠和滿意度如何顯著地相關:
- 「表層扮演」假裝自己展露的情緒或隱藏內心的感覺,這與教學滿意度呈負相關(效應值 = -.22)。它還與情緒耗竭(效應值 = .26)和去人格化(效應值 = .24)呈正相關。
- 「深層扮演」將感受到的情緒轉化為更令人滿意的情感,這與教學滿意度呈正相關(效應值 = .30),與成就/效能感下降呈負相關(效應值 = -.20),但與個人或人際關係層面的倦怠則沒有顯著關係。
- 「真情流露」則與教師的情緒耗竭(效應值 = -.21)、去人格化(效應值 = -.34)、及成就/效能感下降呈負相關(效應值 = -.32),與教學滿意度呈正相關(效應值 = .28)。
作者認為這些發現突顯了教師情緒勞動的潛在益處。深層偽裝和真情流露有助提高教學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