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親社會行為是重要的教育目標,最近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 》上的一項研究檢視了進行親社會行為時,幼兒是否也樂在其中。
參與研究的幼兒被分配進行不同的任務,包括分享任務、工具性質的幫助他人任務、和一個出於移情的幫助他人任務,研究團隊對任務期間及之後的親社會行為和幸福水平進行了編碼和比較。研究包括了荷蘭及中國人的參加者組別,以檢視是否存在文化差異,總共有122名荷蘭嬰兒參與研究,他們其中101名於一年後再次參與研究,此外,亦有91名中國幼稚園幼兒參加了這項研究。
研究在中國和荷蘭兒童之間,發現以下的一致結果:
- 與收到零食相比,孩子分享後變得更快樂。
- 兒童在進行工具性的幫助行為後也變得更加快樂。
- 在幫助別人後是否會受到對方感謝,並沒有改變幼兒的幸福感。
作者於結論表示,實踐親社會行為也令荷蘭和中國的幼兒在情緒上得益。他們建議進行更多研究,檢視不同年齡和環境的影響。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Song, Y., Broekhuizen, M. L., & Dubas, J. S. (2020). Happy little benefactor: Prosocial behaviors promote happiness in young children from two cultur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39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0.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