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 Dietrichson及其同事發表了一份坎貝爾協作組織的系統回顧,檢視了校本閱讀及數學支援計劃對學習有困難及弱勢學生的效用。研究檢視了針對閱讀及數學技巧的計劃,包括閱讀理解、流暢度、代數及分數。他們亦回顧了運用特定教學方法的研究,包括同儕輔助學習、提供誘因、小組教學、監控進度、電腦輔助教學、及於特定學科為教師提供指導。
報告回顧了71項研究的效應值,這些研究主要是隨機對照試驗(52項、佔75%),亦有59項研究來自美國。被納入分析的研究皆是針對7至12年級有學習困難或弱勢學生的校本學術技能培訓計劃、採用了實驗組及對照組的設計(以隨機對照試驗或準實驗設計進行),並以數學或閱讀的標準測試作為成果。分析結果顯示:
- 相比起包含「以電腦輔助教學」(效應值 = +0.17)、「監控進度」(效應值 = +0.19)或「教師指導」(效應值 = +0.10)的計劃,包括「小組教學」的支援計劃有更大效果(效應值 = +0.38)。這些支援計劃皆有於統計學上顯著的正面平均效應值。
- 然而,為學生提供誘因的支援計劃之整體效果於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 平均而言,數學支援計劃(效應值 = +0.34)相比閱讀支援計劃有更大的效果。
- 閱讀支援計劃包括針對流暢度、詞彙量、多項閱讀範疇、元認知、社交情感或一般學術技能、理解、拼寫和寫作、以及解碼的計劃,皆有正面及統計學上顯著的效應值,效應值在+0.14和+0.22之間。
作者對部分調查結果表示關注,指出回顧中只有35%的支援計劃描述了施行的方法。此外,雖然研究中的支援計劃顯示出正面及統計學上顯著的短期成果,各項計劃對學生學習的長期效果並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