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COVID-19究竟令學生成績有多大退步?

自COVID-19大流行近三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疫症期間適齡學童的學習損失。第一項關於全球學習損失的統合分析已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並綜述了自大流行開始以來學習進度放緩程度的現有證據,以及不同學生群體、學科領域和國家的差異。

為了符合納入條件,研究必須:(1)研究使用的測試分數能轉為Cohen's d以致學習進度能標準化,(2)根據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收集的實證數據進行估計,而不是根據COVID-19之前的數據進行預測,以及(3)用英文,丹麥文,荷蘭文,法文,德文、挪威文、西班牙文或瑞典文撰寫。

從2020年大流行開始到2022年3月,15個國家的42項研究(包括291項估計值)符合這些納入標準。這項統合分析顯示:(1)總體而言,學習損失颇大(Cohen's d = -0.14),這意味著學生學習進度落後了三分之一個學年;(2)平均而言,學習損失在大流行初期出現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3)社會經濟背景低的學生的學習損失特別大;(4)數學的學習損失大於閱讀,(5)較貧窮國家的學習損失更大。

作者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建議,包括大流行如何影響性別不平等,以及檢示補償學習損失的干預的有效性。他們進一步建議,補償學習損失的政策倡議需要:(1)優先支援社會經濟背景低的學生,(2)優先支援數學和其他科學科目,以及(3)確定並實現補充和擴大常規學校學習的機會。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Betthäuser, B. A., Bach-Mortensen, A. M., & Engzell, P. (2023).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on learn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11.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2-01506-4Read the rest

多感恩和提高情緒智力就能減少焦慮嗎?

研究表明,高度焦慮會破壞青少年的同伴互動和學習成績,並可能增加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正向心理干預(PPI)可以預防精神疾病並增強心理健康。Kwok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了多成分正向心理干預(MPPI)是否會增強感恩和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從而減少青少年的焦慮並增加幸福感。

首先,從香港隨機抽取四所中學,當中八年級和九年級學生接受「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S)評估其焦慮情況。其次,在根據HADS評分被釐定為焦慮者,一半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n = 46),另一半被分配到對照組(n = 46)。實驗組參加了為期7周的7節干預,重點是感恩意識和表達,評估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以及制定保持感恩和情緒智力的計劃。該計劃進行了各種活動,例如遊戲,實驗練習,放鬆訓練,角色扮演,藝術等。對照組的學生如常上課。所有評量皆為自我報告問卷調查。

  • 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結果表明,干預增強了感恩(ES=+0.87)、情緒商數(ES=+0.44)、主觀幸福感(ES=+0.47)和減少焦慮癥狀(ES=-0.46)。
  • 中介分析發現干預通過減少焦慮,繼而提高情緒商數。感恩卻沒有扮演中介角色。
  • 然而,通過增強感恩和情緒智力,干預提增加了主觀幸福感。

該研究提供了一些證據表明,MPPI計劃可以幫助調節青少年的情緒並減輕他們的焦慮癥狀。然而,作者提醒我們要謹慎解讀這些發現。不僅因為樣本量小,而且該研究也未能使用行動對照組來平衡實驗組中可能發生的安慰劑效應。此外 ,實驗組的學生知道他們參與了干預,因此可能在自我報告的問卷中更正面地評估自己。

 

文獻來源:Kwok, S. Y. C. L., Gu, M., & Tam, N. W. Y. (2022). A multiple component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to reduce anxiety and increase happiness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gratitud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3(5), 2039–2058.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21-00487-xRead the rest

新手教師入職培訓計劃值得嗎?

新手教師職業生涯的最初幾年很重要,他們通常會獲得正式的入職培訓計劃,以幫助他們作為教師的發展和成長。發表在《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上的一項新的統合分析研究了新手教師入職培訓計劃的效果,為了更能了解計劃如何影響在職教師及其學生。

為達到納入標準,研究必須:(1)檢示PK-12學校環境中給予新手教師的正式入職培訓和/或指導;2)使用實驗、凖實驗或相關研究設計;(3)包括足夠的統計資訊計算效應值;(4)2010年至2019年間出版;(5)用英文書寫。

共有17項研究符合這些納入標準,包括6項干預研究和11項相關研究。總體而言,干預和相關研究的隨機效應模型顯示,對教師留任、其他教師評估(包括自我效能感、滿意度、教學效用、評估分數等)和學生評估(如成績測試分數)皆呈具統計學意義顯著而正面的效應值。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入職計劃的「全面性」並不是其效果的顯著預測指標。

 

文獻來源:Keese, J., Thompson, C. G., Waxman, H. C., McIntush, K., & Svajda-Hardy, M. (2023). A worthwhile endeavor?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formalized novice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38, 100505.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22.100505Read the rest

從長遠來看,「Teach for America」仍然有效嗎?

一直有證據顯示,在短期內,「Teach For America」(TFA)課堂的學生在數學評估得分高於同校的其他類似情況的學生。

在《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最近發佈的一篇工作報告中,作者通過研究接受TFA課堂的那一年及隨後一年對學生考試成績及非考試成績影響兩年的分別,擴展了TFA的現有實證。根據邁阿密戴德郡公立學校的學生層面之追縱數據,作者發現,雖然TFA教師教導之學生那一年的數學和英文/語言(ELA)評估中得分更高,但對於這些提升了的效果在第二年逐漸消失。此外,由TFA教師教導之學生的那一年和第二年因缺勤和停學而缺課的可能性較低。作者還指出,對考試成績影響最大的TFA教師與減少缺勤和停學關係最大的教師不同;這表明TFA教師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學生,僅關注考試成績會導致忽視TFA的其他重要影響。

注:工作報告(研究手稿)尚未通過最後的正式同行評審。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B., & Hansen. (2023). Persistent Teach For America effects on student test and non-test academic outcomes (No. 288-0123). CALDER Working Paper. https://caldercenter.org/publications/persistent-teach-america-effects-student-test-and-non-test-academic-outcomesRead the rest

哪種教育科技教學模式對中國ESL學習者更有效?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中國尋求在K-12教室中普及教育科技。Ni及其團隊最近的一項統合分析提供了關於教育科技對中國英語第二語言學習者(ESL)英語閱讀成績的影響,並比較了不同的教學模式。統合分析納入2000年至2020年在大中華區進行的35項對象為中國K-12學生的研究。研究中分為五種學習模式:

  • 多媒體傳輸模式(k=11)是使用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例如音樂和錄影)。
  • 全方位模式(k=8)將科技納入核心課程,把電腦或流動裝置整合到非基於科技的課堂活動中。例如,使用電子詞典apps在課堂上進行詞彙記憶比賽。
  • 補充活動(k=5)包括在課堂外進行的補充學習活動。
  • 綜合在線學習系統(k = 5)是一個學習管理系統或平台,學生可以通過它完成練習並與同學和老師互動。教師可以使用該系統來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並提供反饋。
  • 社交媒體工具(k=6)是指促進學習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例如,微信和Facebook)。

統合分析的主要結果表明,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教育科技對閱讀結果有中等的正面效果(效應值 = +0.37)。對於不同類型的干預,全方位模式影響最大(效應值 = +0.60),其次是社交媒體工具(效應值 = +0.46),綜合在線學習系統(效應值 = +0.31)和多媒體傳輸模式(效應值 = +0.27),補充活動則沒有顯著效果(效應值 = +0.05)。

這項統合分析為各類科技應用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性提供了很好的實證。作者認為,科技應用無疑提高了中國學生的閱讀成績,值得在K-12英語教育中實施。此外,研究結果表明全方位模式、社交媒體工具和綜合在線學習系統比其他兩種模型更有效,學校和教師需要瞭解不同科技的特點和效果,才能在英語課堂上有效地運用它們。

*注:k = 研究數量。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 Ni, A., Cheung, A. C. K., & Shi, J. (2022). Effec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reading achievement for Chinese K-12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2.1025761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