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與學術動機越來越備受重視。一項最近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調查了學生的思維及學術動機如何反映在他們稱讚同儕的方式上,這項研究在中國及芬蘭學生之間進行,以檢視他們之間可能的不同。
這項研究收集了來自兩所中國公立學校的992名學生及來自兩所芬蘭公立學校的870名學生的數據,這些學生就讀四年級至九年級(香港學制:小四至中三)。學生完成了一份問卷,內容有關他們如何向同儕提供回饋、他們的思維和學習動機。研究運用了三種稱讚方式以檢視他們向同儕提供回饋的方法,分別是:「中性的讚許」(例如:這真棒!)、「對個人的讚許」(例如:你真的很有天賦!,或你真的很幸運!)、及「對過程的讚許」(例如:你一定花了許多的努力才獲得如此表現!)。作者分析了這些稱讚方式如何預測學生的思維及學術動機,研究結果為:
- 「對個人的讚許」與學生的固定型思維及逃避取向的學習動機相關,這可能反映他們缺乏於學習上投放努力的意願。
- 中國學生傾向給予同儕對過程和個人的讚許,而芬蘭學生則傾向於給予中性的讚許。
- 中國和芬蘭學生都展現出成長型思維。但相對而言,中國學生對天賦的發展潛力抱持更具可塑性的看法。
- 芬蘭學生逃避學習的動機比中國學生要高。
作者認為中國學生傾向提供對過程及個人的讚許,反映了中國文化對努力和運氣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