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同班同學的行為帶來正面影響

之前研究已經指出,青少年行為受其同班同學所影響,但過往研究大多聚焦於同儕的負面影響。相對的,出版於《Journal of Adolescence 》的一項研究探討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s)會否因課堂中較多的「利社會行為」而減少。

為瞭解學生的較低程度的反社會行為是否與他們同班同學的利社會行為有關,Verena Hofmann和Christoph Michael Müller於瑞士的初中(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3.8歲)進行了一項追蹤研究。研究在來自八所學校的55個班別進行,研究團隊於七年級、八年級及九年級(香港學制:中一、中二及中三)的學期完結時收集並分析數據,讓學生完成一份自我報告的評量工具,內容包括利社會行為、反社會行為及反社會態度。透過扣除學生自己報告的分數後計算班上的平均值,研究團隊亦得以計算同班同學的利社會行為及反社會行為水平。結果顯示:

  • 隨著時間過去,兒童大體上會出現更多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在一開始時已有較高程度反社會行為的兒童。
  • 同班同學更多的利社會行為,能預測個人在未來較低水平的反社會行為及反社會態度。

作者認為結果能夠提供有效訊息,因為這研究聚焦於全班同學,而不只是朋友的影響,並展示同班同學對行為有正面的影響。

 

文獻來源:Hofmann, V., & Müller, C. M. (2018). Avoiding antisoci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classmates’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ce, 68, 136–145.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

Discover more from 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