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在塑造兒童的發展成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研究指出,有朋友的孩子和沒有朋友的孩子在多方面都有不同,例如同輩群體的地位和學習成績。Chen及團隊使用行動者與夥伴相互依賴模型(action-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進行了一項為期一年的縱向研究,以探索朋友對學習成績和抑鬱於同領域和跨領域的影響,即朋友二人組(dyad)中一個成員的學習成績與抑鬱與夥伴成員後來的學習成績和的抑鬱程度之間的關聯。
學習成績和抑鬱被視為兩種領域,因此,之前的學業成績與後來的學業成績之間的關聯顯示同領域效應,而跨領域效應是指學業成績與抑鬱之間的關聯。同一個人從時間1(T1)到時間2(T2)的效應為行動者效應,二人組(兩個兒童)的相關則為夥伴效應。
使用的樣本為來自中國東南部5所公立小學61個班級的1122名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生(494名男孩)。基於兩波縱向數據收集兒童提名的最好朋友顯示561名同性二人組合的友誼被釐定為穩定。學習成績指標是根據教師對學習困難的評分,對中文、數學、英文平均考試分進行調整而成。學生的抑鬱程度由兒童自我報告的抑鬱量表進行評估。在控制了性別、班級和朋友二人成組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後(即行動者和夥伴所有可能的同領域和跨領域效應都包括在同一個分析模型中),結果如下:
- 抑鬱對學習成績呈負面跨領域影響(β=-0.10),即同一孩子的T1抑鬱越高,T2學習成績越低,然而沒有發現相反的效果。
- 對於學習成績,呈正面同領域夥伴效應(β = +0.14),然而對於抑鬱則沒有此效應(β = -0.01)。
- 發現 T1學習成績對T2抑鬱呈負面跨領域夥伴效應(β=-0.10)。換而言之,有較好學習成績朋友的學生在一年後抑鬱程度較低,然而沒有發現T1抑鬱對T2學習成績的夥伴效應。
研究結果表明,在發展階段,擁有較強學習能力朋友的兒童可能會從這種關係中得益,學習成績得到提升,抑鬱感得以降低。
文獻來源:Chen, X., Zhou, J., Liu, J., Li, D., & Liu, S. (2022).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children: Same-domain and cross-domain effects in friendships. Child Development, 00, 1–15. https://doi.org/10.1111/cdev.1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