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佛大學及布朗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當教師與家長定期溝通,並提供改善成績的具體行動建議,有助學業有困難的學生改進。
研究團隊檢視了「家校溝通」對435名學業有困難的高中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這些學生報讀了五星期的學校暑期課程,透過每天兩小時的課程,補償英文科、歷史科、數學科或科學科的學分,他們主要為拉丁裔美國人及非裔美國人,全都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的缺席天數需少於30天,並不能在多於兩科中取得「F+」的成績。研究把他們的家長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的家長每星期都會從電話、短訊或電郵,收到來自教師有關他們孩子良好表現的訊息(「正面訊息」組);第二組的家長每星期亦會收到教師的訊息,內容有關他們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改進訊息」組);第三組的家長則不會收到任何訊息(對照組)。結果顯示:
- 在學期完結時,家長有收到教師訊息的學生,相比起沒有收到訊息的對照組學生,多41% 機會在課程中取得合格。研究團隊表示這源於對照組學生有較高的退學率。
- 家長收到「改進訊息」的學生,相比起家長收到「正面訊息」的學生,以更佳的成績通過課程。
- 研究完結階段的參與者調查結果顯示,「改進訊息」組和「正面訊息」組的家長和學生討論學業的溝通頻率相若,但內容不同:「改進訊息」組較多討論學生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正面訊息」組則較少談及此話題。研究團隊指出這一點是「改進訊息」組學生得分較高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是「低成本的學校改善策略」研究系列中的其中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