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縱向研究顯示當學生愈年長,他們越少對擔任「班中小丑」(Class clown)角色的男同學產生認同。具體而言,這些在一年級(香港學制:小一)時透過淘氣表現以把同儕逗笑的男孩,在他們就讀三年級(香港學制:小三)時開始被同儕所厭煩,並損害他們的自尊感。
教育心理學家Lynn Barnett追蹤了278位小孩,由他們在就讀幼稚園時開始,到他們就讀三年級,以檢視在各學年中,「愛嬉戲的」小孩(“playful” children)對自己的印象,以及對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感知。為分辨出「愛嬉戲的」小孩,Barnett運用了23題的兒童喜愛遊戲程度評量(Children’s Playfulness Scale)、由教師、同儕及自我評估的社交能力問卷、及教師、同儕及自我評估的擾亂的課室行為問卷。研究員把得到至少25%同儕提名的學生歸類為「愛嬉戲的」小孩。
Lynn Barnett發現:
- 一年級的學生把男生和女生指認為「班中小丑」的情況相若,但到了三年級,即使女生亦會有愛嬉戲的行為,主要只有男生被如此歸類。
- 即使愛嬉戲的小孩在早年受人歡迎,並會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有更好的社交技巧,到三年級時,男性的「班中小丑」可能是班上最少人會和他們遊玩的學生,他們的自信心會減低,亦認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 以上結果在女性的「班中小丑」恰好相反,她們的受歡迎程度及自尊並沒有在三年級時下降。
- 其中一個值得留意的模式為,在各年級的組別中,教師對擔任「班中小丑」的男生有負面印象,但相對地,他們對擔任「班中小丑」的女生則較少負面印象。
Barnett博士討論了以上結果的啟示,及教師如何影響各人對男性「班中小丑」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