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上的一項研究,檢視了一項為升上中學感到擔憂的學生作出支授的計劃成效,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行為和身心康寧的影響。
Geoffrey D. Borman及其同事於美國中西部一個公立學校區的11所中學,對1,304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這項研究。在11所學校中,每名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干預或對照組。干預組的學生進行了兩個月的反思性寫作練習,旨在讓學生重新評估他們在學校歸屬上的困擾和擔憂。對照組則要求學生寫下一些與學校歸屬無關的、中性的中學經歷。
透過問卷,研究人員在干預前、後收集了學生報告的社交和情緒康寧數據,並從學校收集了學生出席率、紀律及成績的正式紀錄。研究結果顯示:
- 干預使行為問題轉介減少了 34%(效應值 = -0.14)、缺席率減少了 12%(效應值 = -0.13),並減少了18% 不及格的人數(效應值 = -0.11)。
- 背景不同的群體之間之差異,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作者於總結中表示,雖然此前的研究意識到重新評估逆境能對大學生提供支授,但似乎這些干預也有助中學生面對他們的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