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提倡STEM的重要性,學生對數學的投入也受到重視。最近發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 》上的一篇文章就探討了學生對數學的投入是否會受他們的「內隱理論」信念(implicit theory)所影響。研究團隊就此訪問了一批中國學生,瞭解他們認為數學能力是固定的抑或可發展的,然後檢視這些信念是否對他們的數學投入度造成影響。他們還探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他們賦予數學的內在價值如何影響這種關係。
研究透過兩輪評估,從來自中國的370名8年級學生和369名11年級學生中收集了數據。在第一階段調查中,參與學生完成了對他們「內隱理論」、「學業自我效能感」、和「數學內在價值」的評估。研究於十二個月後再評估這些學生的「數學投入度」。分析顯示:
- 相信數學能力可以改變對學生的數學投入度有正面的影響。
- 學生的隱性理論與數學投入之間的聯繫的關係受內在價值調節。相信數學能力可以改變的學生更有可能喜歡數學並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更加投入於數學科。
- 對學業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而言,信念與數學投入度之間的關係比起學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更強。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可能會更常認為數學問題具挑戰性,認為能力能夠改進的信念有助支持他們克服困難並投入學習。
作者於結論表示,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受益於「內隱理論」的干預方法,例如鼓勵他們的投入和努力、稱讚他們的進步、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對他們進行評估等。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Jiang, S., Liu, R. D., Ding, Y., Fu, X., Sun, Y., Jiang, R., & Hong, W. (2020). Implicit theories and engagement in math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intrinsic value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Advanced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3389/fpsyg.2020.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