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由學生自行解釋比提供解釋更有效

來自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統合分析,檢視的研究探討了學生在研讀或解決難題時,被引導作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對學習成果的影響。自我解釋的過程是學生運用之前的知識進行推論,以填補缺失的資訊或監控理解。

這項發表於《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的研究檢視了來自64項研究的69個獨立的效應值 (包括5,917名參加者)。被納入分析的研究需要包含一個干預組,其中學生會在一個學習任務中被引導或提示進行自我解釋,以及包含一個對照組,其中學生被引導不進行自我解釋。這些研究所用的評量為認知上的成果,例如解難能力或閱讀能力,學習活動大多數是短時間的(維持少於一個小時),及以本科學生為對象進行。

分析發現:

  • 被引導作自我解釋的學生,相對於沒有被引導的學生,於整體學習成果上展示正面的加權平均數的效應值(效應值 = +0.55)。
  • 然而,大部分被納入分析的研究都是相當簡短及於人為創設的情景進行,所以在課堂環境中未必具相同的效果。
  • 研究也探討了調節的變項以了解學習成果在一系列的條件下會如何不同。然而,這些調節變項沒有顯著影響效應值。

總結這項研究,由學生自行提出解釋,很多時會比向他們提供解釋更有效。


文獻來源:Bisra, K., Liu, Q., Nesbit, J. C., Salimi, F., & Winne, P. H. (2018). Inducing Self-Explanation: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0(3), 703–725.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