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上的一項統合分析旨在尋找和理解與最大閱讀效應值相關的干預特徵。
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該研究的干預模型使用多層支援系統(MTSS),也稱為干預反應(RtI)。在目前的MTSS/RtI框架內,干預級別圍繞三個層次進行組織:
- 第1層包括提供一般教育課堂教學。
- 第2層包括小組或1對1補習。
- 第3層包括1對1指導,並具有更高的劑量(即干預時間)和個人化。
然而,儘管早期閱讀干預產生預期效果,但在第2層干預中,大約18%至55%的有閱讀障礙(SWRD)的K-3學生還是存在閱讀困難。因此,更清楚了解如何以及何時強化閱讀干預仍然至關重要。
由於干預研究和統合分析中的線性模型無法證實越大的劑量(即更多干預時間)比較少干預劑量(即更少干預時間)產生更大的效應值,並且根據觀察,有閱讀障礙的K-3學生(K-3 SWRD)的閱讀教學(即教學時間)與其閱讀成果之間的存在非線性關聯,所以作者進行了非線性統合分析,通過建構模型來探討最大效應值及最佳劑量檢示效應值,以回答以下研究問題:
- a) K–3 SWRD的閱讀干預的最佳劑量及最大預測效應值是多少?
- b) 當探討不同成果類型、干預成分、小組人數或常模參照調節因素時,最佳劑量和最大預測效應值在多大程度上與第一個研究問題中提出的總體最佳劑量和最大預測效應值不同?
結果表明,相對於對照組,K-3 SWRD的閱讀干預效應值增加直到大約40小時的小組閱讀指導。在此之後,效應值呈下降趨勢。於小組閱讀指導中進展未如預期的學生,在達到40小時這個時間點後,我們發現1對1組合可能是提高學生閱讀成果的方法。
文獻來源:Roberts, G. J., Dumas, D. G., McNeish, D., & Coté, B. (2021).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Dosage Response: A Nonlinear Meta-Analysis of Recent Reading Interven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21105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