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作弊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始於童年時期。受到來自行為經濟學「輕推理論」的啟發,研究人員認為身體和言語上的輕推會影響兒童的作弊率。Zhao及其同事使用自然實驗法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調查情境因素 – 關於考試難度的訊息 –對學術作弊的影響。因應考試難度的訊息而增加作弊,可能有兩種動機:
- 趨向動機:如果學生被告知考試很困難,那麼作弊是為了能展示學業成就。
- 避免動機:如果他們被告知考試很容易,那麼作弊可能是為了避免顯得無能。
研究員進行了一項實驗以檢示測試難度訊息與作弊行為之間的關係。中國東部一所中學的6個八年級(平均年齡=13.4歲)班級的201名兒童(94名女孩)參加了同等難度的數學測試,並在兩週後進行自我評分。六個班級被隨機分配到三個不同條件之一(各條件兩班)。開始測試之前,向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訊息:
- 年級條件:學生被告知該測試是標準難度,即與他們的年級水平相匹配。
- 偏易條件:學生被告知測試非常容易,即低於他們的年級水平。
- 偏難條件:學生被告知測試非常困難,即高於他們的年級水平。
學生們不知道,實驗者將試卷歸還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分之前先給試卷拍照。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比較自我報告的分數和實際分數。實驗進行了兩種測量:第一,學生可有作弊,即自我評分比實際分數至少高出1分。第二,作弊程度,即從自我評分中減去實際得分。
- 研究發現,在年級條件下作弊率為9%,偏易條件下為62.1%,偏難條件下為58.0%。在偏易條件和偏難條件下作弊的可能性均顯著高於年級條件。偏易和偏難條件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在作弊的學生中,作弊程度從1到61分不等,偏易條件下的學生抬高分數的程度顯著高於年級和偏難條件的學生。年級條件和偏難條件之間沒有差異。
如果學生決定作弊,則作弊程度受避免動機的影響比受趨向動機影響更大。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簡單的訊息對兒童的道德行為會產生顯著影響。
文獻來源:Zhao, L., Peng, J., Dong, L. D., Li, Y., Mao, H., Compton, B. J., Ye, J., Li, G., Heyman, G. D., & Lee, K. (2022). Effects of test difficulty messaging on academic cheating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20, 105417. https://doi.org/10.1016/j.jecp.2022.10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