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專家教師於課堂「看待」學生的方法有不同嗎?

根據最近於《Learning and Instruction》刊登的一項研究,教師的注視模式(gaze pattern),能揭示「專家教師」與「新任教師」於課堂中可能採用的不同優次。

McIntyre及其同事運用了眼球追蹤眼鏡,探究教師的目光注視分配如何受教師不同專家程度及文化的影響而不同,並發現教師擁有不同優次。二十位來自香港、以及二十位來自英國的中學老師參與了本項研究。假如教師有六年以上的經驗、被學校的領導認定為教學上的專家、於教育界中具有專業的會員資格、及取得高的表現評價,他們就被分類為「專家教師」。

研究者於教師日常的課堂中,量度了他們發問(收集資訊)及講課(給予資訊)時的目光注視分配,即是教師把目光注視投放於學生、學生材料,教師材料、及非講授相關的區域(例如門、窗)的頻率。研究發現為:

  • 不論所處的文化,專家教師於發問及講課時都會優先注視學生;而新任的教師則會優先注視非講授相關的區域。
  • 於講學時,香港的教師會優先注視教學的材料,而英國的教師會優先注視非講授相關的區域。
  • 比起英國的專家教師,香港的專家教師會更多地注視教學材料。

作者指出專家教師優次注視學生這一發現與其他研究一致,把優次分配在學生身上會加深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情緒上的安全感、與同儕的安全感、以及對學科材料的興趣。

 

文獻來源:McIntyre, N. A., Jarodzka, H., & Klassen, R. M. (2019). Capturing teacher priorities: Using real-world eye-tracking to investigate expert teacher priorities across two cultur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60, 215–224. Read the rest

嬰兒時期的注意力能預測隨後的執行功能嗎?

根據一項發表在《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的新研究,嬰兒時期的注意技巧顯著地與三歲時於幼稚園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相關。

114位兒童參與了這項研究,其中Jessica H. Kraybill 及其同事透過由家長報告的問卷,及對兒童觀看一段影片時的觀看長度及視線轉移頻率的評估,量度了兒童五個月大時的注意力。在觀看影片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兒童單次、最長的一段連續觀看時間,以及視線轉移的速率。較短的觀看時間被認為顯示較佳的資訊處理,而較高的轉移速率通常代表更佳的注意力。當這些兒童三歲時,研究人員亦評估了他們於四項不同執行功能任務中的表現。

結果顯示:

  • 五個月時較高的注意力與三歲時較高的執行能力相關(效應值 = +0.05)。
  • 兒童的性別及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兒童於執行功能任務的表現並不相關。

作者指出結果顯示嬰孩時期的注意力可能作為一個後期執行能力的早期標誌。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 Kraybill, J. H., Kim-Spoon, J., & Bell, M. A. (2019). Infant attention and age 3 executive function.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92(1), 3–11.Read the rest

家庭探訪對缺席及表現之影響

一項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之Steven Sheldon 及Sol Bee Jung進行的研究,檢視了一項名為「家長教師之家庭探訪」(Parent Teacher Home Visits)之策略。 该策略旨在令教育工作者及家庭組成團隊,共同支援學生成績。「家長教師之家庭探訪」的模式包括三個主要元素:(1) 於夏天或秋天進行的首次探訪——探訪期間,老師聚焦於認識學生及其家人,(2) 於學年期間持續進行的雙向溝通,及 (3) 於冬天或春天進行的第二次探訪——探訪聚焦於如何在學業上支援學生。

四個橫跨美國的大型城市學區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團隊向各學區索取了學生層面的資料,包括他們的人口特質(例如:性別、種族),以及學生的成果(例如:出席率、標準測試的表現)。除此以外,研究亦要求學區提供學校實施家庭探訪計劃的數據。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平均而言,系統性地實施家庭探訪計劃的學校,學生的長期缺席有所下降,而透過州份評估量度的英語及數學的掌握程度皆有所上升。
  • 來自有參與家庭探訪家庭的學生,比起來自沒有參加家庭的學生較小機會出現長期的缺席。
  • 對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就讀的學校在至少10%的家庭中實施了家庭探訪,他們於英語標準測驗的達標率亦隨之提高。

作者指出結果顯示學校與家庭連繫的策略對提升出席率及成績的效用,這些效用更可能令沒有直接參加計劃的學生得益。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 Sheldon, S. B. & Jung, S. B. (2018). Student Outcomes and Parent Teacher Home Visi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thvp.org/wp-content/uploads/2018/12/18-11-30-Student-Outcomes-and-PTHV-Report-FINAL.pdfRead the rest

向中國農村學生提供免費眼鏡

Nie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隨機控制試驗,檢視了於中國西部的一個貧窮的農村地區提供免費眼鏡予初中學生的效用。

研究向中國陝西省北部的31所學校的1,974位七至八年級(香港學制:中一至中二)學生提供了視力測試和檢查,並把學校隨機分為干預組別及對照組別。隨後,研究在干預組學校中向有需要配戴眼鏡的學生派發免費的眼鏡,不論他們此前是否已經擁有眼鏡。相對的,來自對照組學校的學生只收到了一份給他們家長的眼鏡處方。干預組學校中配戴眼鏡學生的比例由基線時的31%上升至72%,而對照組學校的則由28% 上升至50%。

為評鑑這一計劃,研究調查了學生的學業期望,運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題目庫中的題項進行了一項標準測試,並評估了學生的退學率。結果發現:

  • 對開始時沒有眼鏡的學生,提供免費眼鏡提升了他們的數學成績(效應值 = +0.196),但對開始時經已擁有眼鏡的學生則沒有效用。
  • 提供眼鏡亦提升了學生入讀學術型高中的期望,平均提升了9%。
  • 而且,提供眼鏡亦減低了約 2% 的退學率。

作者指出出現這些正面結果的原因為:當解決了視力問題造成的學習困難,學生變得更有動機學習,更有信心與同儕競爭,以及更願意在學習中投放時間及資源。

 

文獻來源Nie, J., Pang, X., Sylvia, S., Wang, L., & Rozelle, S. (2018). Seeing is believ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eyeglass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spirations and dropou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86/700631Read the rest

合作學習中的教師角色

一項系統性回顧於中、小學探討合作學習中的教師角色,指出多種類型的教師指引(teacher guidance)可能有正面效果。然而,如何支援學生互動、且不過度控制學生賴以獲得學習機會的學習情境,是教師要面對的挑戰。

這項由Anouschka van Leeuwen及Jeroen Janssen進行的回顧,包括了於小學及中學進行的質性及量化研究(66項),檢視了教師角色與學生合作的過程、結果之間的關係。

作者們發現:

  • 回饋、提示、提問、及把學習過程的主導權轉移給學生,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策略。
  • 相對地,部分教師指引與學生的合作有負面的關係,例如當過分突顯教師角色,或教師角色欠缺時。
  • 教師的解說及模範行為亦非必定有助學生的合作。

此項回顧的總結建議:教師指導合作學習時,不僅應關注任務的內容,還應盡力嘗試關注學生如何進行任務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合作策略;同時,教師不需馬上提供支援,但應該讓學生瞭解,他們可在需要時獲得支援。


文獻來源:Van Leeuwen, A., & Janssen, J.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acher guidance dur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7, 71–89.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