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強大成長思維的人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及提升自己的智慧。這種態度令他們更有動力去奮鬥,更堅毅地面對挫折,讓他們在學業上獲得更高的成就。都旭博士與其團隊嘗試以故事閱讀的方法 – 讓學生們閲讀傑出人士的故事,看看能否有效提升年青學生的成長思維。 在此項研究中,團隊邀請了高中學生、大學本科生及研究...
01 04 2022一個新近在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刊登的研究檢示了如何有效利用策略來推動老師依從以學生的社交、情緒及行為 (SEB)結果為目標的循證實踐。 檢示過28篇文章,122個效應值和合共15個獨立的實施策略,結果顯示,大體上實施策略與提升老師對社交、情緒及行為的循證實踐的依...
01 04 2022有充分的證據指出社交情意學習計劃有助學生的行為和學業成果。然而,很少有研究著眼於使這些計劃對「何人」和「為何」起作用。發表於《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一項研究檢示了實施變異和參與者風險狀態如何預測破壞性行為。在這個大型集群隨機對照試...
11 03 2022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多項研究表明,孩子們經常對自己在處理新任務和挑戰方面的能力感到過於自信。最近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在中國長大的孩子和荷蘭兒童自我高估的程度。 使用記憶任務和運動任務,研究人員追蹤了學生在任務試驗中的估計和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探討了兩種心理學...
25 02 2022Borman及其同事最近進行的一項隨機評估以檢示「建立優勢,降低風險」(BARR)對學生經歷和學業成績的影響。BARR是一個為應對學生成功的阻礙而開發的模型,由不同的策略組成,以建立和改善教職員之間、教職員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關係。學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通過對實施情況的觀察和反饋,接受初步培訓和...
25 02 2022Tayfur及其同事最近對青少年的社會心理因素與踏入成年時教育和就業(即,在學或就職)狀況之間的縱向關聯進行了統合分析和綜合敘述。統合分析檢示了青少年期(11至19歲)的行為問題,同儕問題和利社會行為之程度,並日後成年初期(18至25歲)教育和就業情況,即是否「不在教育、就業或培訓中」(NEET)。...
11 02 2022在中國,基於「羊群效應」而參加私人補習真的對學生有益嗎? 最近的一篇論文檢示了私人補習對中國初中生的學業和心理益處。 根據2013-2015年「中國教育追踪調查」(CEPS),研究聲稱這是首次使用中國全國性追蹤踪數據的私人補習研究。研究人員採用準實驗設計來研究私人補習與初中學生的學業和心理成果之間的...
21 01 202201 最近 Bureau及其同事進行的統合分析試圖通過分析144項研究來確定學生自我決定動機的最強預測因素,這些研究共包含79,079名參與者(從小學到大學)。該研究基於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在自我決定設置的連續體上來理解動機,最高水平是「內在...
07 01 2022過去二十年來,以減少問題行為和支援情緒健康及社交關係為重點的干預計劃在全球越來越普遍。其中一項這樣的計劃,「學校全方位支援正面行為」(SWPBS)有堅實的證據基礎,能夠在短期內改善社交情緒和學業成績。然而,關於這項干預的長期影響之證據仍然缺少。 Borgen及其同事研究了SWPBS對學生學業失敗和邊...
15 1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