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社交及情意成果

青少年的行為和成年期早期的後果

Tayfur及其同事最近對青少年的社會心理因素與踏入成年時教育和就業(即,在學或就職)狀況之間的縱向關聯進行了統合分析和綜合敘述。統合分析檢示了青少年期(11至19歲)的行為問題,同儕問題和利社會行為之程度,並日後成年初期(18至25歲)教育和就業情況,即是否「不在教育、就業或培訓中」(NEET)。...

11 02 2022
私人補習在中國呈「馬太效應」?

在中國,基於「羊群效應」而參加私人補習真的對學生有益嗎? 最近的一篇論文檢示了私人補習對中國初中生的學業和心理益處。 根據2013-2015年「中國教育追踪調查」(CEPS),研究聲稱這是首次使用中國全國性追蹤踪數據的私人補習研究。研究人員採用準實驗設計來研究私人補習與初中學生的學業和心理成果之間的...

21 01 2022
預測學生的自我決定動機

01 最近 Bureau及其同事進行的統合分析試圖通過分析144項研究來確定學生自我決定動機的最強預測因素,這些研究共包含79,079名參與者(從小學到大學)。該研究基於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在自我決定設置的連續體上來理解動機,最高水平是「內在...

07 01 2022
SWPBS 的長期影響存在嗎?

過去二十年來,以減少問題行為和支援情緒健康及社交關係為重點的干預計劃在全球越來越普遍。其中一項這樣的計劃,「學校全方位支援正面行為」(SWPBS)有堅實的證據基礎,能夠在短期內改善社交情緒和學業成績。然而,關於這項干預的長期影響之證據仍然缺少。 Borgen及其同事研究了SWPBS對學生學業失敗和邊...

15 10 2021
幼稚園學童參與的課外活動值得嗎?

在中國,為過渡小學做準備被認為是讓幼稚園學童參加「有組織的課外活動」(EA)的動機之一。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縱向研究探討了EA參與與中國學前兒童各項入學校準備成果之間的關聯。 共有345名(T1年齡:3-4歲)就讀於上海市城市12所公立學前班...

20 08 2021
共融教育對有學習困難之學生是否有益?

最近發表在《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上的一項統合分析探討了共融教育中一般學習困難 (GLD) 學生的認知和社會心理成果。GLD 是指學生在學習上有一般困難,因而影響他們大部分學校科目中的成績。統合分析的目的是回答:有 GLD 的學生及其同儕是否得益於共融教育? ...

20 08 2021
家庭支援可改善幼童學習成果

MDRC一項文獻回顧分析了關於家庭參與兒童學習和發展如何影響3至8歲的讀寫能力、數學和社交情緒技能的證據。在主要來自過去10年的95項研究中,考慮了四類:在家學習活動、家庭到校參與、學校鼓勵家庭投入,以及支援育兒活動。分柝發現: 整體家庭參與對兒童學習有小到中等的效果。 眾多研究證實了家庭參與和兒童...

30 06 2021
老師的情緒支持與家長的溫暖支持如何影響學生成績?

「家長的溫暖支持」作為一種親子關係,已經確立了其與學生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發表於《Current psychology》的一項雙輪縱向研究檢視了青少年在這個眾所周知關係中,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角色和教師情緒支持的調節作用。 大約 2500 名來自中國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分別在兩個時間點(基線和一年後)完...

30 06 2021
心態如何影響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成績?

儘管人們越來越強調STEM教育的重要性,但許多人仍然認為數學能力是天生的。 Su和同事在最近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中,就探討了心態如何影響中國小學生的數學成績。 位於烏魯木齊市兩所公立小學的466名五年級學生參加了這項研究。參與學生完成了一項調查,調查評...

18 0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