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兒童心理與精神病學》期刊發佈的一篇低強度干預(Low-intensity intervention)研究探討了是否通過鼓勵父母使用對應談話(Contingent talk)(父母談論孩子當前所關注物件的次數)能夠提升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孩子的語言運用效果。
在對高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中,共有142名11個月大的孩子及其父母被隨機分配至對應談話干預小組(干預組)或是牙齒健康控制組。被分配至干預組的家庭需觀看一段關於對應談話的影片,並要求在一個月内每天練習15分鐘。研究人員在孩子11個月、12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大時會進行兩次家訪,並在孩子15個月大時透過郵寄方式收集問卷。家長的溝通能力則會在孩子11個月時(基綫)(Baseline)及其後一個月時接受評估。嬰兒的溝通能力則在基綫點、12個月、15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時分別接受評估。
在基綫點,發現孩子們在聽到對應談話數量多少與社會經濟地位是有相關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父母參與對應談話的時間會較少。在後測(孩子12個月大時),所有父母不論其社會經濟地位都接受了一定數量的對應談話的干預。干預組,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父母的孩子在15個月和18個月大時能夠說出更多的單字。然而,這種干預效果的持續性至24個月時便不復存在。雖然通過干預,父母與孩子的對應談話有所增加,這種談話方式對於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嬰兒短期內詞匯量是有所增長,但這種效果卻不能持久。總結研究認為,後續的干預可能是十分需要,尤其針對孩子語言運用能力直到其入學前能產生更持久的效用。
文獻來源:McGillion, M., Pine, J. M., Herbert, J. S., & Matthews, D. (2017).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o test the effect of promoting caregiver contingent talk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infants from diverse socioeconomic status background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