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 Bureau及其同事進行的統合分析試圖通過分析144項研究來確定學生自我決定動機的最強預測因素,這些研究共包含79,079名參與者(從小學到大學)。該研究基於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在自我決定設置的連續體上來理解動機,最高水平是「內在動機」,其次是「外在動機」。第三種形式為「缺乏動機」,被視為非自我決定的動機。外在動機分為三種類型:(a)認同調節,從事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的動機,(b)內省調節,從事活動以維護驕傲或避免羞恥的動機,以及(c)外部調節,從事活動以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的動機。
除了五種類型的動機外,SDT還提出了三種「心理需求的滿足」可以促進自我動機:
- 自主性(學生對自由和自願學習的看法)
- 勝任感(學生相信他們的行為對學習體驗的影響)
- 關連感(學生與學校和他人的聯繫感)
所有三種心理需求與動機的相關性都表現出相同模式:
- 與「缺乏動機」呈負相關(ρ = -0.38至-0.30)
- 與「外部調節」的相關性很小或沒有相關(ρ = -0.04 至 +0.01)
- 與「內省調節」呈正相關(ρ = +0.21至+0.23),「認同調節」(ρ = +0.44 至 +0.48)和「內在動機」(ρ = +0.44 至 +0.58)
作者還檢示了自主性、勝任感和關連感對每種類型學生動機所佔的相對權重。
- 勝任感對確定的調節,內在動機和缺乏動機的貢獻最大(分別為44%,42%和47%),其次是自主性(分別為30%,39%,30%),最小是關連感(分別為26%,18%,23%)。
作者將這些結果解釋為,勝任感是學生動機的主要驅動因素,其次是自主性,而關連感僅顯示最小的作用。
本研究的另一個目標是確定教師和家長在促進學生自我決定動機方面的重要性。應用統合分析結構方程模型來測試教師和家長的支援是否促進了三種學生心理需求的滿足,繼而需求的滿足分別如何推動每一種動機。數據表明,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機方面比家長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雖然這項基於「相關」的研究限制確定因果關係的能力,但仍有效地為未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以建立因果關聯。
文獻來源:Bureau, J. S., Howard, J. L., Chong, J. X. Y., & Guay, F. (2021). Pathways to student moti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of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motiv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00346543211042426.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2110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