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ha和Kapur最近一項統合分析利用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3項研究,比較不同的教學指導次序,研究對象包括小學二年級學生到大學生。統合分析旨在比較學習新概念時,引入解難先於教導內容(PS-I)與引入教導內容先於解難(I-PS)的學習成果。支持PS-I設計的論點強調,讓學生掙扎於未正式學習的概念中,從而獲得更高層次的思考技能。而支持I-PS設計的論點則表明,直接教學可使學生集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PS-I設計類別中,作者專注於「建設性失敗」(Producitve Failure, PF),即課堂中的解難部分刻意導致失敗,從而讓學生探索及學習。
回顧採納了53項研究,納入準則包括使用實驗或準實驗設計比較PF及I-PS研究、報告與概念知識或轉移有關的結果、並引用了任何一篇PF的原創研究或重要的後續研究。統合分析結果指出
- PS-I 設計比 I-PS 設計更有效(效應值= +0.36)。
作者使用PF的七個特徵來評估該方法的效能,發現當使用至少一個特徵時,PS-I設計的效應值更高。 在探討的七個特徵中,有兩個特徵具顯著調節作用:
- 建基於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的指導(效應值= +0.56 與 效應值= +0.20)
- 小組合作(效應值=+0.49與效應值=+0.19)。
- 雖然分析中大部分效應值都顯示PS-I設計較佳,但年幼學生(二年級到五年級)似乎比較年長的學生從I-PS設計中獲益更多。
總的來說,作者指出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PS-I設計,同時承認學生年齡在選擇最合適和最有效的教學設計方面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Sinha, T., & Kapur, M. (2021). When Problem Solving Followed by Instruction Works: Evidence for Productive Fail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00346543211019105.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21101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