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的研究探討了校本社交情緒學習支援計劃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檢視了社交情緒學習的四大元素(包括兒童的社交情緒能力、與學校的連繫度、精神健康問題、及學業成績)隨著時間如何互動。
Margarita Panayiotou及其來自曼徹斯特教育學院(Manchester Institute of Education)的同事運用了來自「增進另類思考策略課程」(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curriculum)主要分層隨機化試驗的數據,當中包含三期(評估每年進行: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追蹤樣本。樣本包括 1,626名來自45間英格蘭西北部的小學。他們檢視了隨著時間變化,社交情緒能力(第一期),與學校的連繫度(第二期)、精神健康困難(第二期)和學業成績(第三期)之間的關係,以及接觸社交情緒學習支援計劃(此研究中即「增進另類思考策略課程」)會否對這些關係產生作用,。結果如下:
- 於第一期量度的「社交情緒能力」,對於第二期量度的「與學校的連繫度」及「精神健康困難」有正面的影響。
- 然而,控制了性別及此前的學業成績後,社交情緒學習只對第三期量度的學業成績來說,才為一個顯著的預測及中介變項。
- 於第一期有較高「社交情緒能力」的學生,亦於第二期報告了較少的「精神健康困難」,因而預測了第三期較高的「學業成績」(p<0.01)。
- 然而,第二期較高的「與學校的連繫度」,並不能預測隨後的學業成績。
接觸支援計劃亦似乎不會影響這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