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佛羅倫斯大學的Marta Pellegrini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育研究及改革中心的Cynthia Lake、 Amanda Inns,、及Robert E. Slavin發表了一份關於有效的小學數學支援計劃報告,回顧了所有支援計劃中符合回顧準則的研究,辨識在K班至5年級(香港學制:小一至小六)總共有78項研究評鑑61項支援計劃的成效。
這些被納入分析的研究質素皆相當高,其中65項(83%)為隨機化評鑑,13項(17%)為準實驗評鑑。主要發現如下:
- 課後輔導計劃(tutoring programs)有尤其正面的成效。
- 「一對一」或「一對小組」的模式有相等的成效,由教師或準專業人士授課亦然。
- 運用科技的計劃顯示有限度的正面成效。
- 聚焦於提升教師對數學概念及教學法理解的專業發展,對學生成績並沒有影響,但聚焦於教學過程的研究,例如合作學習,展示較為可觀的成果。
- 全校改革、改善社交及情緒的方法、數學課程、及基準評估計劃都只有很少的正面效應,雖然這些類別中都包含一項或以上具有成效的計劃。
研究結果顯示關注「個人化」、「投入」、及「學習動機」的支援計劃,對小學的數學教學最有成效;而聚焦於課本、數學知識及教學法的專業發展、及其他不會實質地影響學生日常經歷的策略,只有低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