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ege)的Ariane Baye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及改革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Reform in Education)的Cynthia Lake、Amanda Inns與Robert Slavin更新了有效中學閱讀課程之研究報告--《中學閱讀課程之量化研究綜述》(A Synthesi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Reading Programs for Secondary Students)。論文綜合的69項研究均使用隨機分派方法(Random assignment)(共62項)或者是高質素的準實驗研究(High-quality quasi-experiments)(共7項),運用廣為接受的閱讀評估,評鑑51個課程的成果。
作者發現︰
- 使用一對一或小組輔導、合作學習、全校參與(包括組織架構變革,例如建立教師合作團隊)及著重寫作的課程類別,均見正面成果。
- 其他課程類別所用的個別方法亦錄得正面成果。這些方法包括︰在課程中強調人文或科學元素、使用結構性策略(structured strategies)、對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採用個性化及小組/個性化互交替之教學法(Personalised and group/personalisation rotation approaches)。
- 每日提供一節額外閱讀課及運用了資訊科技的課程,平均而言並不比沒有這兩項元素的課程更為有效。
根據研究結果,比起提供額外閱讀課節或運用資訊科技,採用可促進社交及認知發展的教學,更有助中學生學習閱讀。
Baye, A., Lake, C., Inns, A. & Slavin, R. E. (2018). A synthesi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reading programs for secondary student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Reform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