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弱勢學童學業支援計劃所採用的方法

研究顯示,相對社經條件較佳的同儕,低社經背景的學生較少能入讀學前班,亦較少有讓他們進行讀寫或語文活動的家庭環境。故此,低社經背景的兒童於入讀小學時,一般較難具備成功所需的社交及求學技巧。丹麥國家社會研究中心(Danish 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的Jans Deitrichson及其團隊最近進行了一項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旨在找出學業支援計劃(Academic interventions)需包括甚麼要素,才能最有效地改善低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成績。

這項統合分析涵蓋了101項於2000至2014年間進行的研究。其中百分之七十六為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其餘則為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這些研究均以低社經背景學生為研究對象,及以閱讀和數學標準測驗結果為研究測量指標。此外,研究均需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或歐盟成員國進行,其中大部分研究於美國進行。而選取的各項研究亦需列明可供研究團隊計算效應值(Effect size)數據。

分析團隊將每項研究的學業支援計劃,按其中所使用的方法,歸入不同的「要素類別」(Component categories)。這些方法例如有︰輔導或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提供誘因、小組輔導,或上述方法與其他方法的結合。

分析指出︰

  • 個別指導、學習回饋與進度監測,以及合作學習等三項方法,所展示的效應值最大。
  • 儘管這些方法的平均效應值顯示它們並未足以彌合高與低社經背景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但卻已能將其收窄。

團隊建議對這些學業支援計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Cost-effectiveness studies),以讓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更整全地了解這些計劃對學生的助益。

 

Dietrichson, J., Bøg, M., Filges, T., & Klint Jørgensen, A.-M. K. (2017). Academic interventions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2), 243–282.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