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認為,一些自主學習策略在預測成就方面可能優於智商。Lee及其同事進行了三項實驗,探索三種成就目標對學生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主要分項)的影響。通過對設定任務的不同指示,將實驗操縱的成就目標分配給學生,檢視兩方面反應:注意力控制和負面回饋後的抑制控制。採用「連續性能」測試(實驗1)以及Stroop測試(實驗2和3)的準確性和反應時間來量度自我控制。韓國中學生(平均年齡 = 13.5 – 14.0)和大學生(平均年齡 = 23 歲)被隨機分配到三個成就目標條件之一:
- 掌握方法為目標 (Mastery approach goal, MAP)
- 趨向表現為目標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 PAP)
- 避免表現為目標 (Performance-avoidance goal, PAV)
以「掌握方法為目標」的學生以發展自己的能力為成就。「趨向表現為目標」和「避免表現為目標」的學生追求成就來展示他們的能力,前者努力超越他人並確認自己優越性,後者則避免表現不如他人並隱藏自己的不足。所有三個實驗和測試都是通過電腦介面進行。在控制起始分數後,三個實驗的結果如下。
- 實驗1重點在於測試注意力控制,此實驗包括了無成就目標(對照組)為第四組。 MAP 組的表現明顯優於 PAP (效應值 = +0.52) 和對照組 (效應值= +0.55) 的學生。PAV 和 MAP 之間以及 PAV 和 PAP 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實驗2中,利用針對不同目標條件的虛假負回饋進行干擾來測量學生的抑制控制。 MAP 中的學生表現優於學生 PAP (效應值 = +0.14),但與 PAV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效應值 = +0.13)。PAP 和 PAV 在準確性方面沒有分別。
- 實驗3與實驗2相同,但參加者是大學生。實驗旨在將研究結果推廣到青年早期。MAP 組得分明顯優於 PAP (效應值 = +0.73),但與 PAV 組 (效應值 = +0.20) 相比,命中率沒有顯著差異。 PAP 和 PAV 之間沒有分別。
跟據作者論述,這項研究的主要貢獻之一是採取直接和客觀自我調節的測量,而不是主觀的自我報告評級。這三項實驗都一致支持採用「掌握方法為目標」,以便更好地自我控制完成認知任務。
文獻來源:Lee, M., Bong, M., & Kim, S. (2021). Effects of achievement goals on self-contro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7, 102000. https://doi.org/10.1016/j.cedpsych.2021.102000
最后一句话的结论是错的,应该是掌握方法為目標 为更优。翻译的同学要被罚钱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mment. Correction has been m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