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教邊學」是指學習者通過把所學習的內容向他人解釋的一種生成性學習活動。Wang及其同事對來自中國中部一所大學的96名大學生進行一項實驗,比較了三種版本的「邊教邊學」,這些版本都沒有與真實的聽眾進行互動,但卻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存在感(社會臨場感)。這些差異導致不同程度的「外在處理」,即學習者從事與教學目標無關的認知處理(例如,分心)。參與者在隨機分配的三種條件下學習了一段關於化學性突觸傳遞的2分鐘視頻,學習時間為9分鐘,並準備少於5分鐘的簡短教學課程。三種條件分別為:(1)面向相機教學 – 錄製視頻,向想象中的聽眾進行教學;(2)面向學生教學 – 面對面地向一名學生授課;(3)面向小組教學 – 向房間內在場的七人授課。後兩種條件中的聽眾沒有提供任何反饋。收集的數據包括學習成績、自我報告問卷、脈搏率和教學過程錄影。結果表明:
- 在「面向相機教學」條件下,學生在生成處理方面(即教學解釋中有更多的想法單元、闡述和監測語句)優於其他兩種條件。
- 在「面向相機教學」條件下,學生在保留測試和遷移測試中優於「面向小組教學」條件,並且在保留測試中得分高於「面向學生教學」條件。
- 在「面向相機教學」條件下,學生的社會存在感和脈搏率顯著低於其他兩種條件;並且在教學的焦慮感、難度和認知負荷方面低於「面向小組教學」條件。
作者指出,「面向相機教學」組的更好表現可能是由於沒有真實聽眾,導致社會存在感降低,進而減少外在處理或分心(即焦慮感、教學中的認知負荷和脈搏率),並增強了生成處理。
文獻來源:Wang, F., Cheng, M., & Mayer, R. E. (2023, May 25). Improving learning-by-teaching without audience interaction as a generative learning activity by minimizing the social presence of the aud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du0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