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有關合作學習的文獻都主要關注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檢視了在初中推行合作學習對減低欺凌的成效。
計劃基於學校規模及領取免費午餐的比例,於太平洋西北地區配對了總共15間郊區學校(1,460名七年級學生),把學生隨機地分配至參與合作學習計劃(792名學生),或繼續其日常的課程(668名學生)。這合作學習的計劃採用了Johnson ,Johnson & Holubec (2013) 的技巧,包括同儕輔導(peer tutoring)、合作閱讀、以及讓每位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同時,從其他學生學習新資訊的策略。這次研究背後的理論根據為:在合作學習的組別中同儕不會加強欺淩者的欺淩行為,被孤立的學生亦有更多機會與他人互動、結識朋友。所有參與教師都會收到一本《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並進行三天的親身訓練課程,在2016-17學年中也有透過視象會議更新情況。計劃透過前測及後測(由學生填寫的網上問卷),評估學生的欺凌及受害情況、壓力程度、情緒問題、關連程度及投入。
於合作學習計劃推行五個半月後,結果顯示:
- 在前測顯示受到邊緣化的學生之間,欺淩(效應值 = +0.37)、受害(效應值 = +0.69)、及壓力指數(效應值 > +0.99)顯著地減少
- 不論前測中對受害/孤立情況的感受,所有學生的情緒問題(效應值 = +0.30)都有減低,亦有更大的關連程度(效應值 = +0.43)。
作者指出與現存的課程為本計劃相比,在初中推行合作學習不單對提升學習成績及處理行為問題有效,亦有其他優勢,例如無需損失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