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兒童科學體驗與後期科學成績

雖然不少注意力集中於科學教學對中學及高中成績的影響,但較少的研究關注於小學階段接觸探究式科學對其學術成果的長期影響。因此,University of Toledo的Kaderavek和其同事針對1-3年級學生進行了一項干預縱向調查。NURTURES計劃涵蓋了兒童早期科學體驗的兩方面:(1)基於課堂的科學探究教學和(2)家中的非正式科學實踐。NURTURES教師參加專業發展訓練,以促進基於查詢的科學實踐和與學生的討論。此外,為了吸引家庭參予,NURTURES教師在整個學年中向學生送上四次家庭錦囊。這些錦囊有助學生在家裡實踐科學(如:形成假設、實驗設計和數據收集)。 作為NURTURES干預的最後一部分,家庭被邀請參加六項社區活動,例如有組織地參觀科學中心、農場、公園和動物園,旨在進一步將家庭融入「科學」社區。

在有短期果效的證據支援下,研究人員使用准實驗設計進一步探討了NURTURES計劃的長期影響,將曾參加NURTURES計劃教師與從未選擇參加NURTURES計劃教師之學生進行配對。研究樣本為中西部城市一大型學區內 41所小學組成,當中任何學生於2012-2016年期間在就讀1-3年級,其數據於升上5年級後被收集。樣本包含1,588名學生,其中434曾受教於NURTURES老師,故為實驗組,其他1,154名學生為對照組。研究人員以混合模型分式,結果顯示:

  • 實驗組在五年級科學測試中得分明顯高於對照組(+0.16)。
  • 干預效果大致相當於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成就差距。即是,平均而言,實驗組的女孩得分與對照組的男孩大致相同。
  • 遵循類似的邏輯,干預的影響收窄了白人學生和非白人學生分數之間的差距。

研究其中一個限制是教師可選擇參加或不參加NURTURES,從而引起選擇性偏差。即使有限制,這些發現也顯示了兒童的科學體驗對以後學業成績的重要性,並建議在小學早期應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科學教學。

 

文獻來源:Kaderavek, J. N., Paprzycki, P., Czerniak, C. M., Hapgood, S., Mentzer, G., Molitor, S., & Mendenhall, R. (2020). Longitudinal impact of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instruction on 5th grade science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2(7), 1124–1143. https://doi.org/10.1080/09500693.2020.1749908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