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Child Development 》發表的一項芬蘭研究,檢視了兒童的氣質(temperament)與他們數學、閱讀的發展,重點檢視了教師的互動風格,會否是學生氣質與技能發展之間的中介變項。
研究追蹤了156名來自不同班級、第一年就讀小學(香港學制:小二)的芬蘭學生。參與的兒童於十月及四月參與一項數學及英文測試,他們的家長及教師則填寫了一份有關兒童氣質的問卷。教師在一周期間,亦每日填寫一份有關他們當日與接受研究學生的互動風格問卷。
兒童的氣質包括四項元素,包括:任務取向(活動、堅持、及分心程度)、抑制、正面心情、及負向情緒。教師的互動風格包括三項元素,包括:情感(與兒童建立正面及溫暖的日常關係)、行為控制(教師打算直接影響兒童行為的程度)、及心理控制(教師表示失望及內疚)。
研究團隊在閱讀及數學上,發現不同結果:
- 雖然兒童的低任務取向及負面情緒,與兒童在學年開始時起初的閱讀技巧存在負面關係,但氣質不能預測兒童在這學年中隨後的閱讀技能發展。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反映了芬蘭較遲入學的特質,及芬蘭語書寫法的一致性。
- 相對的,研究顯示兒童氣質於數學扮演一定角色,或許反映了數學和語言不同的學習過程。結果顯示低任務取向及負面情緒對數學發展的影響,受到教師的行為控制中介;對女生來說,這關係亦受到心理控制的中介。
- 然而,兒童的抑制對數學發展之負面影響,則不受教師的互動風格所中介。
研究團隊認為,學生的不同氣質,會引起教師不同的行為及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