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na Loeb 及Jing Liu於布魯金斯學會的「實證說明」系列(Evidence Speaks)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教師投入對學生隨後人生成果的影響。文章指出,能令學生保持投入的教師,更能令學生出席他們的課堂,進而令畢業率提升。於美國,研究顯示缺席率在初中及高中之間提升了一倍,這源於多項因素,包括難以到達學校、學生寧願工作賺錢、以及部分課堂令學生感到不快。許多學生都只在一部分日期曠課,以跳過那些太困難或太容易的課堂。
為分辨個別教師對學生出席情況的影響,作者分別量度課堂的缺席率與整天的缺席率,檢視教師令學生投入的程度。他們發現:
- 能改善學生課堂出席率的教師,對學生的畢業率有正面影響,這些教師亦被視為能令學生投入的教師。
- 然而,這些被視為能令學生投入的教師並不一定能提升學生成績。
- 能提升學生成績的教師亦不一定能提升出席率。
由於高出席率可導致高畢業率,研究團隊建議把出席率納入「讓每個學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的其中一項指標,令現時提升學生成績的教學實踐發展政策,亦能提升學生的投入程度。這會促使美國州份檢視哪些課堂策略能提升學生的投入程度,並直接向教學工作者傳授能提升學生投入的實踐方法。
文獻來源(開放取用):Liu, J., & Loeb, S. (2016) Going to school is optional: Schools need to engag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lifetime opportun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going-to-school-is-optional-schools-need-to-engage-students-to-increase-their-lifetime-opportunities/?utm_campaign=Brookings+Brief&utm_source=hs_email&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36627126%20-%20_ed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