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實證概述 Best Evidence in Brief

中學閱讀計劃的成效

中學閱讀成績在近年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Baye及其同事對中學閱讀計劃的整體成效進行了一項量化的綜合研究,當中辨識了69項符合高證據標準的研究,包括了62項隨機設計和7項準實驗設計的研究,其中所有研究均在美國和英國進行。

所分析的研究中評估了51項計劃,分為10類。其中有7個類別的整體加權成果正面,包括輔導干預計劃(效應值 = + 0.24)、合作學習(效應值 = + 0.10)、全校式干預(效應值 = + 0.06)、以寫作為中心的方法(效應值 = + 0.13) 、以內容為中心的方法(效應值 = + 0.08)、以策略為中心的教學(效應值 = + 0.09)、和小組/個人化輪換(效應值 = + 0.09),而以生詞為中心的方法、個人化方法、和密集小組方法均無統計學意義上的正面結果。

分析還運用了隨機效應模型檢視了兩項交叉的因素,即額外的閱讀時間和應用科技。結果如下:

  • 提供額外閱讀時間與否的研究結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而與只有很小或沒有科學元素的研究相比,運用了大量科技元素的研究亦沒有更大的成效。
  • 研究團隊同時對人口背景及方法論等因素進行研究,有閱讀困難的學生與全體學生相比,及初中學生及高中學生相比,在效應值上亦有類近的成果
  • 對於英語學習者,研究發現了有希望的結果。
  • 在研究設計方面(即隨機或準實驗設計、聚類或學生層面的設計)並沒有發現明顯的調節作用。

此外,作者總結了具有正面成效的計劃之間的共通點,包括:(1) 強調學生的動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及社交情緒學習及 (2) 支援學生的良好寫作。

 

文獻來源:Baye, A., Inns, A., Lake, C., & Slavin, R. E. (2019). A synthesi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reading programs for secondary student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54(2), 133-166.

Leave a Comment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