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ider和Bradford最近在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報告了一項集群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該試驗評估了多元素專題研集學習(ML-PBL)科學干預對三年級學生的有效性。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於為項目發展提供新的證據,之前曾進行了教學實驗、先導測試和實地測試。ML-PBL由四個單元組成,每節課使用一個「驅動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它融合學生的合作性和體驗性學習,實行評估以確保學生達到學習期望,並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
該研究包括在2018-19學年來自46所學校(實驗組(E)及對照組(C)各23所學校)中111個班級(54 E,57 C)的91名教師(41 E,50 C)和2371名三年級學生(實驗組1165人,對照組1206人如常接受科學教學)。在基線上,兩組在族裔、社會經濟地位(SES)、三年級入學率和前一年的州立標準化測試的數學/閱讀成績方面均沒有差異。ML-PBL干預包括教師培訓,鼓勵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並促進學生參與。
後測使用一項基於密歇根州立測試以及一項與科學學習相關的社交情感因素測試。學業成績顯示,實驗組學生在科學方面取得了統計學上的顯著進步,效應值為+0.27。無論不同性別、種族、族裔、社會經濟地位或州內各個區域的學生皆可見顯著進步。此外,實驗組學生報告的自我反思和協作行為比對照組更多。文章還討論了這些發現對課堂實踐的影響。
文獻來源:Krajcik, J., Schneider, B., Miller, E. A., Chen, I.-C., Bradford, L., Baker, Q., Bartz, K., Miller, C., Li, T., Codere, S., & Peek-Brown, D. (2023).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on Scienc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0(1), 70–102. https://doi.org/10.3102/0002831222112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