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在《Nature》上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一項短期、網上、自我進行的成長性思維干預,能夠提升成績較低的學生成績,並提升進階數學課程的整體入學率。
這項研究由David S. Yeager及其同事進行,是美國學校最大規模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涉及來自65所學校的12,000名九年級學生(香港學制:中三)。
學生被個別地隨機分配至對照組或干預組,干預組的學生需完成兩個相隔三周的25分鐘線上課程,學生會得到關於大腦如何運作,以及成長性思維最新研究的資訊,然後他們會被安排進行活動,例如向低年級學生講解他們於課程所學。對照組學生則會接受一個類似的計劃,當中包括關於大腦如何運作的資訊,但沒有關於成長性思維的內容。
在完成課程後,研究收集了學生在數學、科學、英語和社會研究等核心科目的平均績點(GPA)。研究發現:
- 與對照組學生相比,干預組學生中成績較低的學生的平均績點上升了1點(效應值 = +0.11)
- 成績較低的學生取得D或F的比例亦下降了5%。
- 於十年級(香港學制:中四)的時候,成績較高及較低的學生皆更大機會報讀進階數學課程,在41所學校中,課程的入讀率由33%上升到36%。
作者認為,是項研究表明成長性思維的干預能夠改善學術成果。